崔志明
[摘要]民俗文化遺產是一個地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也是一個地區人們社會心理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濃縮。民俗文化遺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隨著當今經濟一體化的逐漸發展,民俗文化遺產正在逐漸地減少和消失,這對于民族精神的傳承和民族文化的傳播十分的不利。博物館作為地域文化傳播和發揚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地區文化長期的積淀,因此在保護民俗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可以發揮博物館這一重要的載體,實現民俗文化遺產的保護。
[關鍵詞]民俗文化遺產 保護 博物館 建設 發展
[中圖分類號]G2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6-0081-01
隨著經濟以及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對文化也有了保護的意識。我國的地域廣闊,民族眾多,隨著歷史的發展遺留下來許許多多的民俗文化遺產,這些都是我國民族精神和價值的體現。隨著經濟一體化的逐漸發展,這些民俗文化遺產也在逐漸地消亡,這對于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十分的不利。而博物館作為一個地方文化的積淀,對傳承民俗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價值。目前我國的博物館建設已經有了一些新的進展,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水平已經提高了一個層次。面對民俗文化遺產逐漸消亡的現狀,在以后的博物館建設和發展中要從民俗文化保護的角度下傳承民族文化,提高我國博物館建設的水平和質量。
一、突出地方民俗特色
博物館作為一個地方文化的長期積淀,具有明顯的地方民俗特色,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對于承載歷史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和意義。博物館在經濟社會比較發達的今天,是一項公益文化基礎設施,不僅是一個城市和地區文化和歷史的象征,更是這個地區民俗精神的重要體現,承載著這個地方文化和歷史的印跡,是文明的匯聚之地。博物館還是人們了解歷史文化最直觀的場地。學者們研究的文化遺產、所從事的文化遺產保護都能通過博物館向公眾直接傳達,讓公眾了解文化遺產的保護事業,從而讓公眾了解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和華夏文明。因此可以說博物館是一個地方民俗特色的最好體現。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在民間的文化遺產比較豐富,充滿著民間的鄉土氣息,從而也為博物館的建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因此在博物館的建設當中要不斷地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遺產,體現當地的民俗特色,讓富有民間鄉土氣息的文化遺產重新回歸到人們的視野中去。
二、加強民俗文物的征集
在博物館的建設當中民俗文物的征集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阻礙,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首先要拓展建設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在博物館的建設當中要對民俗文物進行專項的征集,拓展博物館藏品的渠道。在當地進行深入的調研,深入到當地的群眾中去,整理出科學的、真實的圖文資料。其次,要對現有的博物館藏品制定出展覽計劃,根據當地民眾的需求策劃展覽的主題,發揮現有藏品的重要價值。再次,博物館建設屬于一項公共基礎設施,要加強與收藏界團體以及社會人士之間的聯系,拓展博物館建設的途徑,動員廣大的社會群體廣泛參與到博物館的建設當中,保障博物館的建設能夠順利展開。最后,要積極拓展博物館的業務,豐富博物館的藏品,積極與社會或者個人收藏愛好者聯系,為個人或者團體提供免費的展覽業務,為博物館的藏品提供重要的補充。
三、做好民俗文物的展示
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不僅需要豐富的藏品,更要發揮好這些藏品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在博物館現有藏品的基礎上進行大力的展示和宣傳,發揮藏品的社會教育功能,讓人們更加廣泛地了解到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在現有的藏品基礎上組織展覽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地區的民俗文化。另外,要在現有藏品的基礎上在民間大量征集民俗展品,豐富藏品的內容和類別,展示的過程中策劃成專題進行分類展覽和陳列。要注意的是展覽的藏品不需要很高級,要與當地民眾的生活和民俗相一致,貼近民眾的生活,得到民眾的認可,例如可以展示一些民間的老師傅所做的工藝品,與民眾實際生活相貼近的老物件等。人們在看展品時能夠引起心理上的共鳴,從而探尋展品背后蘊涵的豐富的內涵和民俗文化內涵。
四、提高公眾的參與度
博物館是一項具有社會職能的公益性設施,因此在建設的過程中要調動公眾的參與度,借助社會和民眾的資金,擴充博物館的內涵。博物館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地走出去,參與到館外的活動中,不斷豐富展覽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擴大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還要不斷引進其他地區的展覽和活動的主題,引導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到博物館的展覽當中,加大與社會團體或者個人的合作力度,向社會各界征集民俗文物,豐富博物館文物的形式和內容。
五、總結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在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當中要不斷創新形式,保駕護航民俗文化遺產,展示民間群眾的智慧,增添民俗文化的內容,增強民俗文化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單霽翔.民俗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民俗博物館建設[J].民俗研究,2013(04):80-88.
[2]程國利.試論博物館信息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黑龍江史志,2012(07):39-40.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