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石
關于端午的名稱,最早提出者據說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記》。唐人李匡乂《資暇集·端午》:“端午者,案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也。”由于夏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不過,唐人韓諤在《歲華紀麗》里卻說端午在夏至(公歷6月21日或22日)這天。他講道:“日葉正陽,時當中夏。”意思是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陽正合于正陽的位置。何謂“正陽”?東漢王逸注《楚辭·遠游》說是“南方日中氣也”。這是說太陽在夏至這天才可能完全合于正陽的位置。換言之,只有夏至這一天,太陽才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夏至線);而對北半球來說,夏至這天乃是一年里太陽最當中的一天。唐宋間人因此又稱這天為天中節。(《熙朝樂事》)然而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趁天中》引《提要錄》則云:“五月五日,乃符天數也,午時為天中節。”
宋人洪邁還在《容齋隨筆》卷三開出《八月端午》一題,曰:“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為千秋節。張說《上大衍歷序》云:‘謹以開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獻之。’《唐類表》有宋璟《請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也。”這樣來看,每月的初五都可以視作“端午”的——這是洪邁的推論,聊備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