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空空
《來份雜碎》不是食譜,是本有趣的學術著作,講中餐在美國的文化史。這里的“雜碎”無關粗話,雜是雜糅,涵蓋海陸空各種食材;碎是形態,把食材切成絲或丁,不是烤全羊,也非圣誕火雞。
作者安德魯·科伊是美國知名的飲食文化學者,熟稔中國飲食傳統,為《美味》《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爾街日報》 等媒體撰寫飲食文化類專欄文章超過20年,并且是《牛津美國餐飲百科全書》的作者之一。他的兩個兒子都是中餐的深度愛好者,督促著他完成了這本《來份雜碎》。書中透過飲食,一窺中西文化之差異,見證時代變遷。小小“雜碎”,牽動寰球,亦值得玩味。
在科伊筆下,美國人對中餐的最初印象來自通商。1784年2月的一個清晨,“中國皇后號”從紐約港揚帆起航,開啟首次中國之旅。接下來數十年里,美國各地的船只都受發財良機吸引,紛紛前往中國,由此引發一場不可思議的飲食碰撞。
1819年,出現了美國人品嘗中國菜的首次文獻記載。一個叫布萊恩特的商人,受中國生意伙伴之邀參加宴席,席間,“20道菜肴用形態迥異,但同樣精美的瓷器盛著端上餐桌,其中有湯品、膠狀菜和五花八門的燉肉丁土豆,還有中國人的至愛美味——幼雞雞冠”,令布萊恩特驚訝的是,餐桌上看不見整塊的肉或整只家禽。于是,他稱這些中國菜為“雜碎”(Chop Suey),“雜碎”一詞由此風行。
那時美國人對中國人的了解,一點也不比中國人對美國人的了解多。在飲食上表現得更為明顯。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幾乎所有談及中國食物的西方書籍都記載著各種令人不愉快的內容。比如,外交家羅伯茨便刻薄地記載中國人是“粗暴的雜食家”“哪怕是別人看來最惡心的東西,他們都會貪婪地往嘴里送。”
據科伊研究,美國人對中餐開始改變態度,是從唐人街的中餐館開始的。
《中美望廈條約》于1844年簽訂,擁有3億廉價勞工的清朝向美國敞開大門,此后,一批批華人移民北美。中餐風行美國,肇始于此。
華人在美開餐館,客源無非兩個:一類是華人勞工,這些人但求果腹,所以飯店老板無需精心烹制,馬馬虎虎即可;第二類客源是當地的美國人,他們只圖新鮮,這更是給了飯店老板很大的發揮空間,可以把咸的做成甜的,把西餐混搭成中餐,老美不明就里,還以為自己吃的是正宗的“中華料理”。
《費城問詢報》曾報道,“雜碎”在美國風行,源自一個天大的笑話,是一種飲食文化與另一種飲食文化所開的玩笑。當時,舊金山金礦剛發現不久,一群白人礦工聽了中國人吃老鼠的傳聞,決定去中餐館親身驗證,當他們到達飯店,店長已準備打烊,為避免麻煩,讓廚師把上一撥客人的剩飯剩菜倒在一起翻炒,并加入佐料,結果大受歡迎,他們問這道菜叫啥名字,店長說:叫“乞丐飯”,白人礦工聽不懂,遂稱之為“雜碎”。
科伊就這樣徜徉于歷史長河中,從最初的“雜碎”到中餐館的興起,再到李鴻章訪美、尼克松訪華,在一次次大的歷史事件中,精挑細選那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拼貼出一部完整的中美飲食交流史。讀者閱讀時如同品嘗大廚的家常菜,看似平常味,其實處處顯高明。飲食背后,有誤解,也有彌合;有戰爭,也有和平。
自1784年“中國皇后號”抵達廣州到如今,已過了232個年頭,兩個多世紀的光陰里,吃不透的東西太多,又豈止一份“雜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