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云
【摘 要】高中英語教材是第四模塊第三單元Project Developing an ad campaign。接到題目后筆者就開始擔擾了,因為Project是新教材每個單元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新教材最大的亮點。如何才能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學習方式、教學觀念和教材觀念的轉(zhuǎn)變呢?如何才能真正體現(xiàn)“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呢?本文通過一節(jié)Project課的教學,展開了深深的反思。
【關(guān)鍵詞】英語教學;Project課;反思
一、案例描述
1.根據(jù)日常的分組,先讓學生確定各自的話題,可選擇課本提供的,也可自選,再布置各組中有條件的學生去搜集資料。
2.進行Part A部分教學。由KFC的ad campaign的導入讓學生對其有個直觀的了解,再讓學通過對短文各段大意歸納以及問題的回答了解ad campaign的制作流程和要點,并在其中穿插講解了一些重要的知識點,掃清了學生的理解障礙。
3.自然過渡至核心Part B部分:制作自己的ad campaign。指導各組學生按照planning, preparing, producing和presenting的流程進行分工合作,根據(jù)之前搜集的資料,設計制作一張宣傳海報(包括logo和slogan),并完成campaign proposal即策劃文案。
二、教學反思
1.深入研究新課標和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的傾向,強調(diào)課程從學生的學生興趣出、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新的教學觀念要從以往的傳授語言知識轉(zhuǎn)向強調(diào)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Tell me , I forget. Show me, I remember. Involve me, I understand.
Project課正好給學生提供大量的運用語言的機會。該版塊旨在引導學生進探究式學習,把英語聽、說、讀、寫的訓從課內(nèi)拓展到課外。它首先提供與該單元話題有關(guān)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引起用英語開展某一活動的興趣。然后根據(jù)所給的具體步驟,通過小組討化、分工合作、調(diào)查訪談、信息檢索、交流匯報等形式的活動,用英語做一件事件,最后呈現(xiàn)學習成果,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所以筆者認為要明確Project的教學目標,首先就要先將其與Reading教學區(qū)分開來。不少教師認為Project的Part B與高考聯(lián)系不大且耗時耗力,所以常常是忽略或者只是走過場,并將Part A的教學等同于Reading的教學,進行細致的文章內(nèi)容和知識點的講解。這樣的做法自然是省事的,但卻絲毫未能體現(xiàn)新課改的精神,與新課標的要求相去甚遠。筆者認為Part A僅是Part B的范例和鋪墊,Part B才是核心,所以對Part A的處理要適當,教學目標應設定為:通過Part A的學習讓學生分組合作,自主地完成Part B,即讓學生在做中學——doing by learning。
2.聯(lián)系學情,合理利用教材和安排課時。國外的許多中小學也有Project,與《牛津高中英語》中的Project版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他們的Project更側(cè)重于課題,探究性學習的味道更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更高,它往往要求學生在課堂外花大量的時間去探究,有時候需要一兩個星期、甚至一個月的時間,而在課堂上只是呈現(xiàn)成果、展現(xiàn)作品罷了。而《牛津高中英語》中的Project板塊設計是針對中國學生的國情,任務的完成主要是在課堂內(nèi),適當?shù)赝卣沟秸n堂外,尤其是在減負增效、課時減少的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Project板塊教學更是困難。所以筆者對教材進行了大膽地嘗試:(1)為了提高課堂效率,筆者先根據(jù)平時的分組布置學生確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再由有條件的學生去搜集相關(guān)資料;(2)課上主要用來進行Part A的處理和Part B的分工和初步制定方案;(3)創(chuàng)造性地增加了海報的設計,并讓學生在海報呈現(xiàn)設計的logo和slogan,增添了任務的趣味性;(4)幾天后(通常會經(jīng)過一個周末),待學生充分修改潤色后,再安排一個課時來展示學生的作品。
3.應用“探究式學習”理念,激發(fā)學生興趣。探究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任長松,2004)的教學方法,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zhuǎn)為主動參與探究知識。探究式學習遵循的操作過程是:“確定課題、自主探究、交流結(jié)果、總結(jié)評價”(同上)探究式學習的特點主要有:自主性、實踐性、過程性和開放性。而這一切無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所以探究式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方式。
Project板塊正是實施探究式教學的最佳陣地,筆者在探究式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給學生搭建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具體的安排流程如下:(1)引導學生確定話題;(2)由組長負責,合理分工;(3)讓學生從課內(nèi)拓展至課外,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資料和社會調(diào)查,最終完成各自的任務;(4)在展示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互評和自評。
4.了解學生,合理分組。Project的小組合作學習是必不可少,所以科學分組就變得尤為重要。筆者在分組時考慮了兩個重要因素:(1)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一所普通中學,學生不少為住校生,所以可以接觸到網(wǎng)絡等資源渠道的人數(shù)有限,所以分組時一定要讓這些學生平均分配在各組。(2)根據(jù)Brown(1994)所述,group work is a generic term covering a multiplicity of techniques in which two or more students are assigned a task that involves collaboration and self-initiated language. 布朗還認為一般的小組活動為2人以上,6人以下為宜。綜合考慮后,筆者主要是分成四人一小組,讓他們民主選出一個組長,負責組織成員完成各項任務。在分組時,不可僅按座位來分,要考慮到組內(nèi)學生的成績、住校與否、性別、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實踐證明筆者之前的工夫沒有白費,合理的分組保證了教學任務的順利高效地完成。
Project版塊是新教材的亮點,同時也是教師處理的難點,如何才能將這一教材新形式利用好,是值得廣大教師認真研究的。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fā),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大到如何明確教學目標,小到如何合理分組,從各個方面審視和總結(jié)自身的教學。這一切的努力都為了能上好Project版塊,體現(xiàn)新教材的特點,并最終達到將新課標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高中英語》(蘇教版)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