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利 郭宏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化,探究式教學成為高中政治課教學不容忽視的形式之一,如何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有效開展探究式教學,提高政治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積極探索政治課探究式教學的實施策略與實現途徑。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探究式教學;實施策略
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探究式教學成為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和方向。新課標“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指出科學探究“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課程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社會,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的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在四個必修模塊的每個單元最后都設計了“綜合探究”課型。這種課型的設計不僅僅是單元知識的系統歸納和盤點,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一種全新的理念,那就是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踐,實現多元教學目標。如果這種探究式教學能夠有效實施,并堅持下去,同時逐漸納入課程評價體系中去,必將引發傳統政治課教與學的深層次改革。
針對高中政治課探究式教學價值的實現主要取決于其有效實施這一關鍵性問題,本課題組進行了充分的調查研究,提出高中政治課探究式教學實施策略。
一、教師群體對探究式教學要達成價值共識
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重要評價標準是具有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學校教育教學目標應當放在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精神和創新能力上來。獨立思考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理工科課程任課教師的專利,社會科學課程的任課教師尤其是思想政治課任課教師也同樣重任在肩。任何重大的經濟、社會問題的解決都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動用一系列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元素進行創造性的整合,更離不開人文精神的關懷。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尤其體現在必修模塊每個單元最后綜合探究課型的安排上。這對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張揚個性,關注社會實踐,培養健康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過去以教師為中心,偏重知識傳授,滿堂灌的政治課教學形式,是很難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的學生的。按照新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積極參與探究性學習,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為此,教師應將政治課從傳統的傳授型、灌輸型向體驗型、實踐型轉變,學生的學習也應由單純的被動接受型學習向主動參與型學習轉變。
二、創設情境,激勵發現是探究式教學有效實施的前提
創設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政治課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學生認知和發現問題的環境和平臺。激勵發現是教師在情境創設的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各種措施和手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喚起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指導學生圍繞某些政治課題或專題,依照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與規律,進行研究性、開放性學習,挖掘學生潛力,提高學習效率,保證教學目標實現的最大化。
政治課探究式教學一般以情境貫穿每節課,即情境導入、情景分析和情境回歸。在課堂中,教師要積極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各種社會問題,同時,要特別注意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可根據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精心設計一個個“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問題情境,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迫切想要探究的狀態,喚起學生濃厚的研究興趣。當然,問題的設計要有講究,教師要事先進行精心的準備和謀劃,尤其要注重問題設計的針對性、沖突性、遞進性和綜合性。教師通過不斷地創設富有興趣和沖突的問題情境,以滿足學生的尊重、表達、探究和渴望成功的需要,使其在經歷困惑、苦苦思索、團隊合作并最終戰勝挑戰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政治課的樂趣。
三、科學組織探究過程是探究式教學有效實施的必要保證
探究式教學應該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密切配合,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為此,教師除了在探究課題的選擇上要注意科學性、趣味性和生活化以外,更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抓住時機善于引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自覺地參與進來,并敢于打破常規,積極創新。
1.探究課題的選擇應注重趣味性和生活化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塊中的綜合探究課題在內容、目標等方面都顯得大而空,這就需要老師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認真進行課題的分解整合,設計出一些符合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實踐性較強、探究難度不是很大的課題,并借助多樣化的、有趣的活動方式引導學生去進行探究學習。
2.師生應為探究課題的研究和結果的呈現做好充足的準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尤其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除了在學校的學習和活動中獲得一定的社會信息以外,由于精力和時間的限制,很少有其他途徑了解國內外各種信息。以“經濟全球化與中國”這個探究課題為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搜集中國企業應對經濟全球化的資料,并提出“中國企業如何做大做強?”“國外或港臺的百年老店成功的秘訣是什么?”“中國企業如何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維護好自主知識產權?”“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企業的出路何在?”“中國企業如何應對綠色壁壘、反傾銷?”等問題,有些問題的專業性較強,對其了解和探究還會涉及一些跨學科的問題,為了節省時間,教師除了根據班級的人數和探究內容進行科學分組布置任務以外,還應該對資料的來源,搜集的路徑給出建議,指導學生如何在各種資料和信息中篩選出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
師生都應該重視準備的過程。準備的過程應該成為認知觸角向課堂外延伸的過程;應該成為學生關注國家社會發展,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過程;應該成為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獨立思考,獨立進行價值判斷,培養求異思維、批判思維、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的過程;應該成為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進行初步科學研究的過程。
3.根據探究的內容選擇多種多樣的實施形式
由于班級人數和教學時數的限制,探究式教學實施的組織形式最有效最經常的應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可以分頭或合作準備探究材料,然后在組內交流,形成組內共識,在此基礎上展開組際交流。在分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要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鼓勵學生敢于和善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倡答案的多元化和開放性。允許各組之間相互質疑,展開辯論,使思想在碰撞中拓展和深化。
此外,探究式教學實施的組織形式還可以包括:興趣沙龍、調查報告、參觀采訪、手抄報、黑板報、墻報、網上博客以及小論文等。通過以上這些活動的開展,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團隊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增強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四、利用評價手段進行引領和推動探究式教學的實施
要推進探究式教學的廣泛實施,必須建立一定的評價機制,運用評價手段來引領和督導,這樣才能激發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1.高考命題方向上的引導
我們不得不承認,高考仍然是一個強有力的指揮棒,所以高考的命題方向應該體現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應該讓探究性題型占有一定的比例。近年來各地高考試題已經或多或少融入了探究性教學內容的考核,但是數量有限,不足以提升各地學校、教師、學生對探究性教學的重視。因此,需要國家在政策上進一步加以引導。
2.創新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完善呼喚教師充滿智慧和愛心的多元評價
通過各種各樣的考試來評價對學生來講固然重要,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對學習過程進行觀察,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鼓勵、贊美、引導、鞭策,對青少年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探究課程的有效實施也需要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對參與探究的學生進行多元評價。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具有差異性的獨立個體,所以在探究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盡力捕捉不同學生的閃光點、智慧點,有針對性地加以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
探究學習的教學評價不僅要注重評價學生探究學習的成果,更要注重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和表現,重視學生通過探究學習獲得的情感體驗、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及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評價的過程應該是動態的,是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評價,而非只對結果的評價。作為教師,應關注學生發展和進步的動態過程,及時予以肯定或指正,并記錄下來,作為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評價的依據;作為學生,要積極參與,嚴謹求實,在探究過程中體會自己的點滴進步,清楚自己的不足之處。
具體來看,教師可以在期末成績總評中做出嘗試,比如在學生期末成績的構成中,可以設定40%—50%來自學生上課過程中的綜合表現,包括課前準備、課堂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團隊合作等方面;各種書面考試成績占50%—60%,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另外,學期末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評出“團隊合作獎”、“優秀組織獎”、“創意新星獎”、“優秀辯手”、“優秀論文獎”等有新意的獎項,調動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
從評價主體來看,除了教師給出的評價以外,應該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感知自己的點滴進步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也可以引導學生個體之間、小組之間和群體之間的相互評價,既要學會縱向的評估自己的進步,同時也要進行客觀的橫向比較,承認差距,確定自己進一步努力的方向。還可以師生坦誠互評,教師如能接受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更能激勵教師的專業成長,促使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改進教學,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在這樣一個師評、自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氛圍內,使學生達到自我分析、判斷調解、完善發展的目的。
(課題:本文為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探究式教學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