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意背景
1.小制作比賽方式變革的必要性
為了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并積極投身科學探究的活動之中,很多地方開展“科技小制作比賽”,瑞安市連續舉行了28屆小制作比賽。小制作比賽是很受學生歡迎的科技節活動之一,我校開展這項活動也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近幾年的活動中,發現參賽的作品大部分是家長或專業公司的作品,連市級比賽都有過半數學生是帶半成品去比賽的,雖然作品漂亮,但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是極為不利的。作為比賽的主辦方,瑞安市教育局和瑞安市科學技術協會對這種現象頗為頭疼,問題出在哪里?通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小制作比賽方式存在缺陷,在瑞安市第28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通知中指出“科技小制作的申報:參賽者自帶材料、工具,自選項目,自己動手,現場制作,內容具有科技性”,這樣的規定,讓組織方很難在比賽現場杜絕學生帶半成品進來。怎樣的比賽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自己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我們覺得要進行命題創造活動。
2.命題創造活動之于學生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命題創造活動就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任務驅動型活動,命題創造任務一般由活動組織者命題,并向公眾公開,任務具有一定的創造空間,是適應競技的模擬發明,因此它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命題創造活動的開展由來已久,如美國30多年前開展的“Odyssey of the Mind”(我國意譯為頭腦奧林匹克,簡稱OM),以及上世紀末開展的各類機器人活動均屬于命題創造活動。
命題創造活動要求參與者利用習得的知識與技能去完成一個創造物,最終的創造物也沒有標準模式,它在功能和性能上趨向目標,在形式上則是多樣化的。因此它是參與者的想象力和合理應用科學技術的結果,是一個自我創造的過程。因此,命題創造活動雖是模擬創造,它要經歷一回真實的創造過程,是培養青少年創新能力的有效模式,科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科技素養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命題創造活動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獨到之處。
3.命題創造活動易于活動的“課程化”
在開展自由選題的小制作活動時,教師只能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因此受益面狹小,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不高。而命題創造活動可以將感興趣的學生集中起來,統一指導進行解決問題,需要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和方法,這就有可能將活動課程化,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內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使更多的學生從中受益,另外也容易進行活動過程的管理。
4.命題創造活動易于活動的評價
自由選題的科技小制作,由于都是單獨的,不可比性較大,因此評價結果滲入了較多的評價者的主觀意見,其評價的準確度就會弱一些。而命題創造活動易于在學校課堂上開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現的知識和技能的儲備、創新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及在過程中展現的科學精神、處理態度等人文品質都能夠有比較充分的顯露,因此便于教師對學生的過程行為有比較客觀的評價。
二、創意思路
本項目的創意思路主要是將實踐與研究相結合,邊實踐邊研究邊推進,在理論學習—實踐探索—反思提煉的循環研究過程中不斷改進我們的科研實踐和教育實踐。
1.精心設計命題使活動富有吸引力。一篇文章題目的好壞往往影響著人們閱讀它的興趣與欲望,同樣一個好的創造性任務主題也會影響學生參與的興趣。
2.以命題創造活動為抓手,讓教師走近學生,了解學生,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行為,促進科學教師的專業成長。
3.通過相關研究與宣傳,引發社會對命題創造活動的廣泛關注,進行命題創造活動比賽,并為其他地區推行命題創造活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三、項目實施過程
關鍵事件一:創意點的生發——命題創造活動在我校的實驗
2012年10月17日,《瑞安日報》報道市實驗小學科技節活動中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滾紙環”比賽。參賽學生現場設計、動手制作小紙環,比誰的紙環滾得更遠,展示了學生的設計、合作及動手制作能力。
關鍵事件二:創意點的落實——命題創造活動實踐由我校開始輻射全市
2013年10月,陳立新老師分別在瑞安市教育局塘下教育學區和飛云鎮中做了“滾紙環”的專題講座,向科學教師和學生介紹了命題創造活動——滾紙環的具體做法與比賽規則,2013年11月,瑞安市第29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進行了滾紙環比賽,標志著命題創造活動由我校科技節的活動項目開始走向輻射全市中小學科技節的實踐。
關鍵事件三:創意項目的推進——全市中小學生命題創造活動評比活動再度舉行
由于瑞安市第29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進行了滾紙環比賽受到學生的歡迎、家長的好評,2014年11月,瑞安市第30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進行了疊疊樂比賽,進一步推動命題創造活動在全市范圍的推廣,取得了很好的反響。
四、效果評析
1.精心設計命題使活動富有吸引力
一篇文章題目的好壞往往影響著人們閱讀它的興趣與欲望,同樣一個好的創造性任務主題也會影響學生參與的興趣。那么什么樣的任務主題會吸引學生呢?
(1)好奇心是一種強勁的內動力
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知動機,是個體對新奇、未知的事物趨近并探究的傾向性。筆者設計的一項任務“紙環滾起來”這個項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A4紙2張、剪刀、裁紙刀、圓鉛筆、直尺和膠棒。制作要求:用提供的材料做成一個或若干個連接在一起的紙環,紙環的單個圓環的邊寬要小于4厘米,直徑要在10~15厘米之間。圓環做好后,要從長40厘米、高20厘米的斜坡上滾下來,比誰的紙環滾得更遠、更直。
因為新穎,富有挑戰性,所以更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和興趣,并進而演變為他們積極調動一切感官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內動力。
(2)利用好勝心激勵學生
爭強好勝是青少年的正常心理特征,利用好這種心理特征,則可以將其內化為學生參與活動的動機。競技正是爭強好勝心理的一種宣泄,創設一個公平、適度的競爭環境,是激發學生活動動機,保持和增強活動“磁性”的有效手段。
2.重視過程,讓能力培養落到實處
(1)讓學生真正動起手來
科技活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動手能力是一個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基本能力,尤其從事工程技術活動,動手能力更應該成為一個看家本領。這些基本動手能力有助于人們理解科學技術和使用技術。動手能力也是進行技術創新的一種基礎能力。一個新穎的結構、一個創新的技術方案,它是否合理、可行、能達到預期效果,光憑大腦思考往往是無法驗證的,必須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真實的數據。動手實踐從表面看是手在行動,實際上身體力行的感悟必定會觸發大腦的思考,從而建構起新的知識和能力。“行是知之始”,動手不僅僅是學會幾項技能,更是智力開發的助力器,從動手實踐中構建起的知識與能力遠比從書本獲取來的記憶深切彌久,使人終身受益。
(2)以科學探究實踐活動為載體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審視目前社會上開展的科技活動,不同的活動形式對動手能力培養的效果是有差異的,有些動手類項目究竟是學生所為還是有成人外部援助,往往很難搞清楚。而現場設計和制作是一種好的活動形式,它能有效地促使學生真正動起手來,要以科學探究實踐活動為載體,利用學生的現有知識結構作為研究基礎,選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他們共同的活動,激發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在活動的實踐中,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體驗到智慧的力量和創造的歡樂。通過活動,學生的科學素養得以提高。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在教師引導下初步認識了科學本質。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