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中英藝術教育的模式及教學方法存在很大區別,英國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意思維、動手實踐的能力。通過中英教學、評價方式的對比,分析二者的不同,總結出可以借鑒的授課方式,給國內藝術教育帶來一些啟示。
關鍵詞:“主題式”授課方式;“創意美術本”;考核、評分與反饋策略
2015年7月,我有幸參加了蘇州市教師發展中心聯合英國駐中國大使館共同策劃的2015年暑期蘇州市中小學教師“引智培訓”。培訓中,負責教授創意藝術以及媒體的Anna老師是Ealing Hammersmith and West London College的高級教師,她在英國多所藝術、設計以及其他高等教育學府有著12年的教學經驗。這次來到蘇州給我們介紹英國初級到高等階段的藝術教育課程,并結合“主題式”的授課方式、如何運用“創意美術本”、考核、評分與反饋策略等三個方面的內容,討論分享中英兩國在藝術教育上的經驗,總結值得借鑒的地方。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主題式”的授課方式
在英國,教師會組織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連續的課題。比如,“carnival as the birds”,教師給學生這個題目,并且做了一個人與鳥結合的模型,引導學生怎樣表現出狂歡節中鳥類裝扮的舞者形象。通過提問及出示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各種各樣的鳥類特點,并結合到狂歡節舞者形象之上。經由形象研究、平面設計、討論總結、模型制作逐步完成學生心中的狂歡節形象制作。
區別于簡單的創作一個個分散的人為課題,采用這種主題式的授課方式,在較長的時間內專注于一個主題,有助于學生掌握更多技術以及探索完整的創造力激發過程。每個學生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設計出不同的作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
與之相比,國內的教學思維都是教師教授、學生練習實施,自己發揮的空間非常少,由此出現了一大批類似的作品。久而久之,中國的學生懶得思考、懶得創造,習慣于教師給予正確答案、學生復制完成的模式。同時在中國的教育中,教師也沒有交給學生完成一份作業的完整的思考、設計流程。而在英國教育中,教師會教授學生制定設計流程,并按照這個流程來完成作品。
一個完整的課題往往需要一天的時間來完成,在中國小學階段,美術課一周2節,一節35~40分鐘左右,至少需要3周的時間來完成。我們現階段都是2個課時一個主題,時間十分有限,根本無法深入。例如,人美版二年級上冊《塔》,常規教學就是第一節課花15分鐘左右的時間介紹塔的構造,比較中外塔的不同,欣賞學生作品。花50分鐘左右的時間,學生設計心中的塔。大部分學生都是照抄、臨摹,少量會自己創作。即使教師課前布置作業,讓學生去搜集塔的素材,學生也幾乎都不會去認真完成,草草地就完成了作業,從中學到的東西極為有限。這次,我采用了主題式方法,不僅讓學生畫了設計圖,還讓他們根據草圖,來制作塔的紙模型。讓他們把二維轉換成三維,這個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問題,比如,可以輕松完成平面繪畫,但在立體模型制作上遇到了困難。我示范了長方體、三棱錐等制作方法,但一遇到球形,有的學生就犯了難,不知所措。事實上,把紙揉成一團,不就是球形了嗎?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過于依賴教師,總是會聽到諸如“我不會做,老師教教我”這樣的話。我會請他們課后與父母一起上網查閱資料解決遇到的難題。我希望通過采用這種主題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覺地搜集素材、分析研究、設計、討論總結、制作完成,展示評價,鍛煉他們的思維邏輯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被動地接受知識。
二、“創意美術本”記錄設計全過程
據Anna老師介紹,幾乎每門課程都有一本創意美術本。按照設計周期圖把以下每一個學習環節都記錄得非常詳細,直到設計完成最終作品。
設計周期圖——從12點鐘方向順時針依次是:簡短說明、調查研究、詳述、計劃、設計、測試、分析。
■
“創意美術本”設計過程如下:收集素材—剖析案例—實驗—研究—發展—設計草圖—動手制作。
英國藝術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所有教學活動一定要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這里的獨立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合理安排課余時間,獨自學習的能力。在課后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完成課題研究,他們把搜集的資料、創意思路、草圖、修改方案都滿滿地呈現在資料本上,這些內容直觀地體現了他們課后付出的努力。這樣,“創意美術本”成為評判學生學習能力優劣的一個重要的依據。
當然,如果僅僅羅列內容,是得不到教師認可的,還要考慮“創意美術本”內容的內在關聯,譬如思考問題的角度、思考過程、頭腦風暴、圖例分析和實驗結果、修改方案、最終成品等。這些內容足以體現一個學生的學習成長軌跡,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當然,“創意美術本”也會無形中暴露出一些學生的問題,例如學習態度不認真、學習主動性差、學習能力弱。教師也會有針對性地對這部分學生提出修改建議。
Anna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小課題,以抽簽的方式抽取主題,我們這一組的題目是——蜂鳥。采用白色A3紙制作一頂帽子,時間為6個小時,材料包括白色A3紙若干、剪刀、美工刀、雙面膠。我們每組有一本“創意美術本”,封面上寫好組員、評分標準、設計周期圖,從第二頁開始一一記錄創作的痕跡。我們上網搜集蜂鳥的造型圖,并把蜂鳥的特點,如尖嘴、奇特的尾翼畫出來,把蜂鳥的尖嘴和尾翼結合在帽子上,不斷地修改、篩選得出最后的成品圖。接下來我們互相分工、討論、組合、完成。大家按照評分標準給其他組打分,教師匯總得出最后成績。最后,大家頭戴不同主題的帽子在校園里進行展示。
通過親自的感知、觀察、實踐,我深切感受到“創意美術本”的教學優勢,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無形中還提升了學生的設計原創力、合作能力。翻開“創意美術本”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生的設計靈感從模糊到清晰的演變過程。設計講求原創,鼓勵設計誠信,杜絕抄襲,在“創意美術本”中,學生都要對引用的資料標注出處,培養了學生的道德品質。我希望把它應用在今后的課程教學中。
三、考核、評分與反饋策略
考核在教育中非常重要,不僅僅是在每個課題的最后,也要在每個課程的進行過程中給予考核,教師如何知道學生真的有在學習?查看“創意美術本”,便一目了然。因此,考核需要在每節課中不斷進行,不只是在課程的最后。而相比中國課程的考核,只在最后根據作業評分,英國的考核比較全面也相對公平,以小學美術課程為例,我們常常以一張繪畫作業或手工作品給孩子打分。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獨立思考、是否經過嚴謹地推敲,他的作品有沒有原創性、是否只是臨摹、抄襲等等這些能力卻無從考核。在中國美術教學初級到高級階段的課程設置上,課程時間較短且比較分散,學生人數較多,很難像國外一樣有一個長時間、連續、系統的課題進行深入分組學習。所以最簡單的操作方法就是直接灌輸,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最快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然而,在考核之前,我們要把評分的標準告訴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做到哪一步可以獲得怎樣的成績。通過考核,我們可以知道學生的水平,學生也知道自己的水平,我們按照評分標準指導他們下一步該干什么,學生也知道下一步怎么改進,家長也知道孩子的水平,做到有依可循。
英國藝術教育被分成幾個重要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專門的考核標準。不像其他學科有專門的正確答案,藝術作品的評斷是主觀的,根據個人的喜惡而不同,不同的標準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建立統一的標準作為衡量的依據。并且教師需要先在一起批改,統一標準再自行批改,通過雙重批改確立標準。
教師通常把反饋寫在學生的作品上,但是書面反饋需要由口頭反饋來解釋。教師需要在反饋中給予正面和富有建設性的評價,從而來激勵學生。這可以被想象成“反饋三明治”:正面評價、繼續努力的方面,再次的正面評價。如:“這是一個不錯的作品,它達成了所有及格標準。你也達成了M1——實驗不同的繪畫技巧。然而,要達到M2,你需要使用你在最后一個作品中發現的技術。至于達到M3,你需要說明在你的分析中你是怎么運用高超、復雜的色彩的。”
以上的教學方法、評價方式固然很好,但是中英兩國畢竟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我們需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剖析案例,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不斷嘗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譚坤,梅凱.英國學習考察與藝術教育反思[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11(15):183-184.
[2]何敏,杜雪娟.解讀“創意筆記”教學法在英國藝術設計教育中的重要性:以英國溫徹斯特藝術學院為例[J].學術論壇,2014(12):248-249.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