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一位老師肩負的重任,就目前來看,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讓課堂教學煥發生機和活力,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關鍵詞:和諧課堂;學習興趣;實踐探索;創新能力
一、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
羅杰斯說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導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導致學習的創造性。”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構建一個學生敢于創新、樂于創新的和諧氛圍,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前提。保持好的心情,才有好的氣氛,在課堂上,老師首先要輕松起來,因此,老師要努力保持微笑,讓微笑成為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此外,課堂教學中知識的呈現要輕松,教師不要刻意讓學生有學習壓力,讓學生有個好心情,在這樣的和諧氛圍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處以最佳狀態。
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課堂的基礎。在教學課堂中,老師要尊重學生,創設人人發言的機會,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教師應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討論、交換意見、提出建議,當學生之間對某一問題產生不同的意見形成爭論時,這時教師切記不能充當裁判,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而是應讓學生不斷通過討論來交換意見,最終達成認識的一致。這樣既對學生樂于思考和探索精神給予了肯定,又保護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打造興趣課堂,激發創新熱情
興趣是創新的源泉,思維的動力,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教師應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青少年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師在課堂上應抓住這一契機,適時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首先,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將生活情境引入數學課堂:將生活經驗引入數學學習,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如:在有理數加法教學中,利用溫度計巧設情境、破解困惑,培養興趣。-8+6=?溫度計的初始溫度為零下8°C,溫度上升6°C后的溫度是多少呢?-2+(-3)=?溫度計的初始溫度為零下2°C,溫度下降3°C后的溫度又是多少呢?設計這一練習,就是將數學生活化,降低難度,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進而發現有理數的加法法則,達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其次,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心理學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贊賞,作為教師,我們應有一雙發現美、欣賞美的眼睛,教師應對學生的正確行為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贊揚,肯定他們一點一滴的成長,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把教材內容和作業進行層次,讓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都分別獲得成功,體驗學習的快樂。
三、學會放手,注重實踐探索
陶先知先生說過:“老師的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許多老師都以為講的越多越好、越細越好,課堂上不敢放手讓學生去說、去想、去實踐,生怕學生不能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長期下去,便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甚至不愿學,結果適得其反。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實驗、探索交流、分析歸納等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改變教學方式,敢于放手,“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學到知識、獲得能力、發展智力,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教應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學服務。在孩子剛剛蹣跚學步的時候,要敢于放手,這樣他才能盡快讓學生自己走路,教學也是如此,有些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理解了、消化了,才能靈活運用并加以創新。
動手操作、實驗探索是培養創新和實踐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師課堂教學要為學生的學提供操作、實驗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實驗中發現事物規律和特點,在體驗中,領悟教學思想,學會創新。所以,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凡是能進行度量、觀察試驗等途徑獲得知識的機會,都要讓學生自己去實踐、探索,培養其創新能力。如:在教學勾股定理時,首先,我讓學生去度量直角三角板三邊的長度,然后討論兩直邊與斜邊的關系,作出猜想。其次,證明學生的猜想,我讓學生四人為一組,拿出各自三角板共同討論:如何將四塊相同的三角板拼成一個大正方形。最后,利用拼成的大正方形,能證明先前的猜想嗎?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驗探究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對每一個學生都悉心呵護和培養,鼓勵學生敢于思考、敢于求異、敢于探索和實踐,教師更應該有意識地在教學中不斷給學生拓展創新的機會,因勢利導,長期堅持不懈,學生一定會受益匪淺,一定會形成創新的思維和能力。那么,這樣的數學課堂才是我們理想的課堂,才會真正引導學生逐漸成長為現代社會所需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趙志華.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新課程:中學,2012(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