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美++崔玉海
摘 要:新課改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已與新課改的步調不協調,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擺脫教材的束縛,對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進行適當改變,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上?;诖耍孕抡n改為背景,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優化方法展開探討,以期為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助力。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優化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往往會發生教學過程十分困難、進展緩慢的現象,過去為了打破這種教學困境,教師會通過增加課時的方式提升教學效果,但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學生減負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主旋律,通過增加課時提升教學效果則不可能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如下方法有效優化:
一、開展有效教學,優化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所在,其設置是否合理、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決定了課堂教學能否取得成功??梢?,教學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在具體選擇時應做到如下兩點:
1.摒棄面面俱到
在小學語文日常教學中,教學內容與教師的思考深度有直接關系,思考得越詳盡,內容就越冗繁,應舍去哪些內容,保留哪些內容,往往成為困擾教師的難題,又想以點蓋面,卻收效甚微,降低課堂教學的效率。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保留本質性的內容,去除華而不實的部分,即在教學的重點部分力求深入,使其豐滿,對于累贅的部分力求精簡,使其精練。在學習一篇較長的課文時,教師不必通篇都分析、講解,而應選擇課文的精髓所在,挑重點章節進行解讀,進而掌握全文的中心思想。這種教學方為有效教學,課堂教學可謂收放自如、輕重有度。例如,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時,只要抓住文章三個關鍵點進行講解就可以了,即母親如此輕、負擔如此重、我很心疼,將這三點內容進行充實、講解,全文的主旨便呼之欲出了。
2.堅守語文味道
評判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合理主要是看與語文本質的貼近程度,是否與語文的根本相符。與語文本質背道而馳的教學內容則會大大降低語文教學的效率,不利于學生語文知識的累積。在語文課文中,所有描述景色的詞匯均飽含了作者的情感,教師通常會根據這些描寫過度地探究其中的意境,對文本進行深度挖掘,將其中的人文性進行過分放大,從而使語文的工具性特點被徹底忽視。所以,在選取語文教學內容時應做到尋語文之根。仍以《第一次抱母親》的教學為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文中在對第一次抱母親的情節進行描寫時,應該只寫主人公與母親就可以了,為何還要提及護士呢?同學們,請大家閱讀課文,找到文中對護士的描寫,思考一下為什么要加入護士這一人物?”在這一問題的帶動下,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便更加深刻了,同時也體會到了烘托手法的運用,在突出語文人文性的同時,其工具性可得到了體現。
二、引導學生感悟,優化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應盡量化繁為簡,在快樂中讓學生掌握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合理的設置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在教學《珍珠鳥》時,可設置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1)向學生提出與文章脈絡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理清事件發展的過程。
(2)讓學生探究珍珠鳥為何會信任主人公,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內涵進行深度挖掘,體味珍珠鳥的可愛和主人公的寬容,使學生明白信任的價值。
(3)讓學生讀書,通過美讀體驗“他們創造出什么樣的美好境界”,從而使學生由明理到生情。這樣引導學生讀書體驗、感悟、欣賞、評價,人人都有較為充分的自學體驗的時間。三個問題,解釋了讀書感受的三個層次,“事—理—情”步步推進,學生的認識也步步升華。
三、運用多媒體,優化教學媒介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課堂教學已與多媒體技術密不可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技術能夠將課文中的情境真實還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課文中的景、人和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語文課堂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例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教師可以根據課文中的片段制作課件,為學生展示在寒冷的街道,小女孩幾次點燃火柴進入自己的想象之中,最后永遠沉睡在街頭。如果這些內容由教師單純講解,學生往往會覺得無趣,但通過多媒體的畫面呈現給學生,學生便很容易接受了。再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教師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精心設計,新穎獨到,制作學生喜歡的課件,開啟學生思維的空間,教師不拘泥于游覽的路線,學生大膽思維想象,徹底改變了按照課文段落前后排列順序講解的程式。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師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習,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提高。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優化是大勢所趨,在素質教育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深入貫徹現代教學理念,優化選擇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先進的教學媒介豐富課堂教學,在突出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能夠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沙金洪.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