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興
垃圾分類,是近年來說得最多、聽得最多的環保名詞。但縱觀各地,人們對垃圾分類的意識薄弱,分類工作執行力度不盡如人意。要使垃圾分類深入民心,垃圾分類行為成為習慣,我覺得擔負著教書育人責任的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盡己所能把孩子教好了,再充分發揮“小手拉大手”的作用,通過孩子回家宣傳發動,我相信,垃圾分類的工作一定能踏上一個新的臺階。下面就如何在學校做好垃圾分類的教育工作,談談我的粗淺意見。
一、創設垃圾分類環境,全方位滲透垃圾分類意識
在自然界中,橘生南北卻有南橘北枳的天壤之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人類社會中,將門之后與出自書香門第的特質不盡相同;大家閨秀與山野村姑的舉止也不一樣……這無不充分說明了環境的重大影響作用。古人孟母擇鄰而居,三遷其所,也向我們闡明了環境對育人的重大作用。因此,要想使垃圾分類植根于學生心中,成為垃圾分類環保工作的積極分子,首先應為孩子創造垃圾分類的環境,全方位滲透垃圾分類意識。對此,我們不妨做好以下工作:
1.設立垃圾分類示范基地、宣傳專欄。學校通過宣傳欄、環保創綠標語等形成環保氛圍,強化垃圾分類意識。
2.邀請專家為師生開設相關專題講座,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垃圾分類的知識。
3.召開垃圾分類主題班會,將環境教育滲透到每一個班級、每一個學生中。
4.設立環保讀物、垃圾分類專柜,讓學生通過有關環保宣傳的書報、雜志進行學習,豐富垃圾分類知識。
這樣通過各種途徑,向學生宣傳何為垃圾分類,為何要垃圾分類,垃圾怎樣分類等相關知識,就可以為實際進行垃圾分類作好知識鋪墊和思想鋪墊了。
二、校內設分類垃圾桶,切實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杜威曾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樣也要而且必須通過生活發出力量才能成為真正的品德教育。我們學校就在校園中和班級中分別設立分類垃圾桶,當學生手中有雜物時,能根據所學的垃圾分類知識,進行正確的分類投放。在此基礎上,各個班級還根據自身實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如去年三(2)班就開展了“別讓垃圾進錯家”的主題班會,安排了小品、游戲、知識問答等活動。其中有一個垃圾分類比賽:同學們從家中帶回了各種各樣的垃圾,然后分成若干份,讓學生進行分類投放,比一比誰分類投放得最準確。
在臺上說一千講一萬,還不如實際干一下。在大力宣傳發動垃圾分類的同時,我們還要創設環境,讓學生切切實實進行垃圾分類。這樣不但能鞏固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增強環保意識,更有助于學生養成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
三、合理處理有用垃圾,直觀體現垃圾分類好處
“有驅使效益才會有行動力。”一味說垃圾分類,但到底垃圾分類有什么利益呢?如果只向孩子說垃圾分類能改善生活環境這個長期利益的話,會讓孩子感到有點虛無。但如果能讓學生發現一個近在眼前的可見利益,則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因此,“能賣拿去賣”非常重要。把廢紙和廢塑料瓶賣掉,讓學生親身感受垃圾分類的益處。也許只賣得幾塊錢,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種驅動力是不可小看的。他們能切切實實地知道:垃圾分類是有益的,從而更有意識地進行垃圾分類。就拿我們班的孩子來說吧。每次收購廢物的車子一來,都會引起一陣轟動,大家爭著把廢紙、廢塑料瓶拿去賣,從稱重到算錢,都是熱情高漲的。一拿到錢,馬上興高采烈地回班里宣布本次賣得的錢數。平時,別想在班中看到一張廢紙,因為他們每看到一片小小的廢紙,都趕緊撿起放到廢紙回收箱里,以便賣得更多錢。
四、定期評比及表彰,讓垃圾分類成為時尚
為使垃圾分類工作長期堅持,除物質上的利益驅動外,精神上的鼓勵亦必不可少。如我們學校制訂了《文明衛生班評比細則》《值日生清潔制度》《垃圾分類小標兵評選細則》等制度。每月組織“文明衛生班級”“垃圾分類小標兵”評比,每天進行環境清潔評比。而評比中所需的證書或獎品,我們可以用賣廢紙和廢塑料瓶等所得的錢進行購買。積累到一定錢數時,還買一些學習用品或小零食分發給學生,以表揚他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通過評比和表彰活動,把環境教育與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垃圾分類是一種良好的行為,從而從心底里支持垃圾分類,崇尚垃圾分類,最終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五、發動小手拉大手,掀全民垃圾分類熱潮
單單孩子學會垃圾分類,做到垃圾分類,只是校園里的事情。要實現全社會參與垃圾分類,我們要充分發揮“小手拉大手,家校同步走”的作用。今年的科技節,我們學校開展了“親子環保手工制作比賽”。我們動員家長和孩子一起動手,開展“變廢為寶”小制作,讓他們利用家中的廢舊物品,通過再創造、再加工,使之變成一件件美觀、新穎、可操作并有教育意義的手工藝作品。家長和孩子在活動過程中不僅體驗了創造的快樂,還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手工制作與繪畫技能。在作品展評中,用一次性紙杯和紙卷軸制作的“環保杯臺燈”、用紙巾卷筒制作的“數據線收納盒”、用廢舊鐵線制作的“巴黎鐵塔”等作品,讓參觀的嘉賓和師生嘖嘖稱贊。除專項活動外,我們還堅持做好常規工作。如:每月上報家庭賣廢紙、廢鐵、廢塑料等的資料和錢數,并作公示。每學期進行“環保家庭”評選等。通過一系列活動,垃圾分類工作從學校輻射到家庭,達成了家校同步走的目標。
校園是凈化孩子們心靈的殿堂,是熏陶孩子們思想的課堂。只要我們學校對孩子做好環境教育,再通過學生影響一個家庭,漸漸的,一定能把環保行動延伸到全社會。
參考文獻:
鮑作臣,李露露.大德育觀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醫藥管理,2014(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