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鳳
摘 要:音樂教育對學生情操的陶冶、智慧的啟迪和創造性潛能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在農村地區,音樂課程并沒有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或者即使開設了這門課程,也由于受種種因素的限制,呈現出來的教學水平不高,音樂教學質量一直處于不理想狀態。因此,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的音樂教學質量,是目前應受到廣泛重視和急于解決的一個難題。
關鍵詞:農村;小學音樂;教學質量;導入環節
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多年來的教學工作經驗,對提高農村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幾點措施進行闡述。
一、注重導入環節的設計,深深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也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一步。新穎巧妙的課堂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教師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打下基礎。所以,這就要求身為小學音樂教師的我們,在農村小學音樂教學中十分注重課堂導入環節的設計,對這一環節做到精心、合理、巧妙地設計,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迅速進入對音樂新知進行學習和探索的狀態。
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中《我愛銀河》這首歌曲時,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說道:“同學們,星空與我們距離遙遠,也正是由于它的遙遠、神秘,總是能引起人的無限遐想,自古到今,有著許多與星空有關的美麗的神話故事,說說你們都知道哪些?”“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古希臘的星座神話。”……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答道。“不錯,看來大家對星空還是有一定的了解,下面,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來學習一首童聲歌唱歌曲《我愛銀河》”,這樣,我通過在導入環節引入學生熟悉的話題,并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拉近了學生和音樂新知之間的距離,深深吸引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從而促使學生全神貫注地學習接下來的這首歌曲,為提高農村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打下了基礎。
二、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傳統的音樂教學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以教師為主的注入式為主,即教師范唱、學生學唱,一節課中,學生基本沒有主動參與的權利,整節課教學活動的進行都由教師一人把握和控制,這使得學生沒有參與感,學習音樂熱情開始逐漸降低,我們也不能真正達到音樂課程的教學目標。如今,新課改強調“一切以學生為中心”,所以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我們應該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不要再一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讓學生樹立主體參與的意識,充分體現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以為農村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如,在學習六年級下冊中《愛星滿天》這首歌曲時,在讓學生聆聽了這首歌曲之后,我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試從歌詞的含義中進行討論。歌曲分為幾個樂段?與《愛的奉獻》在情緒和結構上有什么異同?能給每個樂段選擇相適應的色彩并進行標注嗎?或者畫旋律線?然后,再次給學生播放歌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分析,而后闡述自己對這些問題的想法。這樣,我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和回答,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有深刻的理解和感知,能大大提高本節課的音樂教學效果。
總之,身為農村學校中的音樂教師,我們首先要在思想上做到重視音樂,然后再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音樂教學實際采取科學合理的音樂教學措施,對音樂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讓農村學生能夠真正喜歡上音樂,愛上音樂,使農村小學音樂的教學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馮芳.淺談農村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J].吉林教育,2015(0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