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俊霞
摘 要: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增強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成為實行素質教育的目標。針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新模式,以期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閱讀;問題;新模式
小學語文教學是幫助小學生學習漢語,引領小學生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高尚的品質。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承擔著培養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重任。因此,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點。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閱讀教學缺乏感染力
每一篇優秀的文章都是作者經過精心構思,努力寫就的,其中蘊含了作者的思想、觀點,傳達出作者內心的情感,語文教師的閱讀方式,嚴重影響著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吸收。例如,在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文章,有優美的語言,營造出合適的文章意境,帶領學生共同走入意境,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與作者達到心靈共鳴的同時,感受到閱讀的魅力。相反,如果語文教師語調平平,缺乏感情,則會降低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挫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2.閱讀教學的教學方式單一
許多語文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只注重自己的教,忽視了學生的學。在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用枯燥乏味的語言,講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在沉悶的教學氛圍中,被動地接受知識,造成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走神的情況,嚴重降低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另外,許多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無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導致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不高。
3.閱讀教學目標不明確
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教學的目的。各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是不同的,而有些語文教師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盲目地確定不切實際的教學目標,導致閱讀教學的效果不明顯。例如,一些語文教師讓學生自主交流和討論,然后讓學生自己設計板書,這對小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難度,嚴重違背了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新模式
1.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因此,語文教師應該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閱讀教學時,語文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掌握文章的基調,用合理的閱讀方式,引領學生進入到文章所營造的意境之中,讓學生自己去感受作者的感情,明白文章所蘊含的深厚意蘊,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想象,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2.采用合理的閱讀教學方法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決定了小學教材的編制和應用。編者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智,合理地安排小學教材的內容,而怎樣講課才能讓小學生了解和掌握知識則是語文教師的任務。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講到《下雪啦》這篇短文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分角色扮演小雞、小狗、小鴨、小馬,讓小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出竹葉、梅花、楓葉等,引導小學生感受到下雪的美妙以及雪中玩耍的快樂,從而促使學生了解到下雪的季節不同的植物、青蛙需要冬眠等基本知識,提高小學生的認知能力。
3.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者,而學生則是教學的主體,因此,語文教師應該認清自己的作用,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制訂出合理的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之前,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文章題目,說出自己的想法,促使學生有目的地閱讀。例如,在學習《撈鐵牛》一課時,語文教師可以先把題目展示給學生,問學生從題目中得到哪些信息,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文章寫的內容是撈鐵牛。”那么教師可以進一步詢問學生:“除了知道是撈鐵牛,你還想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會說:“想知道是怎樣撈?”“是誰撈鐵牛?”“為什么撈鐵牛?”等,這樣既可以營造輕松的閱讀教學環境,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現代,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增強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推動學生向綜合全面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金桂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新模式的嘗試[J].中國校外教育,2010(09):117.
[2]嚴琳.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