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天玲
在小學教學中,植樹問題是一個熱門的話題,很多教師在上示范課或是優質課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植樹問題,因為這節課不僅擺脫了數學的枯燥,而且學生課堂氣氛高漲。但從教學安排上來看,植樹問題不是小學階段的教學重點,它只是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在于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具體實例中探索解題策略。由于已經有了很多的課例,所以大部分教師上課的思路大同小異,那就是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找規律。在線段圖上,我們用點表示栽的樹,幾個點就是幾棵樹,用線段表示兩棵樹之間的距離,從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植樹問題的幾種情況:兩端都栽、兩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和環形情況。
2015年6月14日參加了“和美課堂”名師優課經典再現暨小學數學名師高效教學“同課異構”教學形式觀摩研討會,聽了賁友林老師的《找規律》一課,受益匪淺。看課題是讓學生找規律,實際上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找規律,而且又解決了植樹問題,一箭雙雕。開始時賁老師也是從簡單的圖形導入,老師說圖形學生畫,永遠畫不完用省略號。
然后讓學生觀察畫出的圓和三角形的個數一樣多嗎?生回答:“一樣多,因為畫多少個圓,就畫多少個三角形。”告訴學生這樣的排列我們把它稱為間隔排列,這樣的一組可以說是一一對應。接著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例子,如夾子、毛巾和木頭、網等這些有規律排列的事物,這樣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容易接受。接著賁老師讓學生自己動手把原來畫的三角形都擦了,變成了中間空的部分稱為間隔,讓學生觀察圓和間隔的個數是否一樣多,生回答:“一樣多,因為畫多少個圓,就畫多少個間隔。”
賁老師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觀察,在他們的腦海中有了一一對應的模式。模式定型后,課件出示:“馬路邊有5棵樹,每兩棵樹之間有一個間隔,一共有多少個間隔?”學生畫圖,然后觀察。得出結論:這樣的一組是一一對應的,而最后的一棵樹沒有對應的間隔。所以,間隔數比棵數少1,有5棵樹,他們之間有4個間隔。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出規律:間隔數+1=棵數。而且,我們發現這條路的兩端都栽了樹,這就是我們研究的植樹問題的一種類型:兩端都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擦掉一端的一棵樹,就變成了一端種樹一端不種樹時,一棵樹一個間隔,一棵樹一個間隔……最后剛好一一對應,得出:棵數=間隔數。最后把另一端的一棵樹也擦掉,兩端都不種樹時,一個間隔一棵樹,一個間隔一棵樹……最后多出一個間隔,得出:棵數=間隔數-1。在對比中突出“一一對應”數學思想,使學生明確“間隔數”與“植樹棵數”這兩者之間的關系。
在聽完賁老師的課后感觸頗深,同樣都是通過讓學生涂涂畫畫,我們的教法是半指導半總結,而賁老師的教法基本上是在一一對應的基礎上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事實上,“植樹問題”的本質就是對應問題,只要明確了“間隔”與“樹”這兩者之間的對應關系,突出“一一對應”的思想,適當地引導,使學生找到植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對應”關系,再以此為基礎通過適當變化就可以應對各種變化的情況。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