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光
我國從古至今有名的數學家有很多,他們對于數學語言的一些見解深刻地指出了數學語言的重要性。數學是存在于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型教學學科,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會應用的到。所以著重說一下數學語言的重要性。
在數學課堂中,語言的不規范,會不經意間反映出學生思維的混亂。與語文課上的發言不同,數學課上必須要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逐步學會用精練的數學語言來講。數學語言的規范要從教師本身開始,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些教師在課堂上語言隨意性很強,導致答非所問。教師的教學語言,力求做到準確、精煉,思路清楚,敘述有條不紊。課堂提問做到有目的性,所提的每個問題必須有利于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動腦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來探索新知識。
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時,一位一年級教師出示了情景圖,問:“你從這幅圖中了解到哪些信息?”結果孩子們在回答時是五花八門,根本不往老師想要引出的路子上來,老師因此耽誤了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在后面的計算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是教師問他們為什么等于它就說不清楚了,我想也是教師對算理的引導還不到位。在與教師交流過程中,我向老師建議應該這樣問:“從這張圖上你發現了什么跟數字有關信息呢?”雖然只加了“數字“兩字,但是效果卻是大不一樣了,這樣的提問就使得學生接下來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回答具有針對性,避免了繞遠路又說不清的情況。然后再根據數學信息交流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再獨立解決問題,這樣引導減少了學生不愿開口說的僵局,更多地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思維的能力。在后面的計算教學中,當發現許多學生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是如果問他們為什么等于它就說不清楚了時,比如:在計算30+2=?時,大多學生都算出是32,但要讓他們說算理時,他們卻不會說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由已經學過的數的組成去想:因為30就是3個十,2就是2個一,3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32,所以30+2=32。經過這樣多次練習,學生慢慢就會用語言口述思維過程,說清算理。說到這里,我想這位教師應該明白了,正是因為自己的語言不規范,才會對孩子產生這樣的影響。
我想,我們的數學教師很多時候忙于對知識的教學,更多的忽略了對自己語言的嚴格要求,不僅自己要懂,而且要讓孩子們能聽懂、聽明白,需要我們教師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自己。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