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霜,張思會,王 梅,張亞清 (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四川綿陽621000)
?
對大批量地震傷員實施心理危機干預護理的有效措施
劉 霜,張思會,王 梅,張亞清 (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四川綿陽621000)
【摘 要】目的:探究心理危機干預對大批地震傷員實施的效果.方法:選取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2008年收治的324例地震傷員進行研究,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162)和研究組(n=162),其中對照組傷員以傳統的措施進行護理,研究組傷員在對照組傷員的護理基礎上行心理危機干預,探討兩組傷員心理及治療依從性.結果:心理危機干預后研究組傷員總依從性81%顯著優于對照組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未行護理干預前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心理危機干預后,研究組SAS評分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好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地震傷員實施心理危機干預,能夠明顯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及預后,值得運用與推廣.
【關鍵詞】心理危機;地震傷員;護理干預
心理危機是指由于突然出現的重大危機或嚴重的自然災害,對現有的生活造成了不可磨滅的的影響,使患者的精神及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常出現絕望、恐懼、焦慮、抑郁等心理情緒,甚至留下心理陰影[1].地震是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由于其不可預知性,其對家庭及社會均造成了無法估算的影響.本研究對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傷員324例進行分組比較,其中162例傷員在傳統的護理措施中聯合了心理危機干預,成效明顯,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324例研究對象均為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2008-05收治的汶川地震后傷員.所有傷員入院后均進行焦慮評估,并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162)和研究組(n=162).對照組中男88例,女74例,年齡15~74(平均50.9±10.2)歲;焦慮情況:輕度焦慮40例,中度焦慮71例,重度焦慮51例.研究組中男90例,女72例,年齡17~76(平均52.7±10.5)歲;焦慮情況:輕度焦慮41例,中度焦慮73例,重度焦慮48例.兩組傷員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傷員入院后均以焦慮自評量表進行評估.對照組:①補液及用藥:常規抗感染治療,根據病人的病情遵醫囑給藥,給予補液,維持酸堿度及電解質平衡.②清潔:床單及衣物應經常更換,病室開窗通風,物品應及時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及大面積疫情的爆發.研究組:補液、用藥及清潔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心理危機干預.①溝通:首先應與傷員交流,主動向傷員進行介紹,交流時語氣誠懇,措辭適當.②傾聽:傾聽時護理人員應與傷員進行眼神上的交流,不時點頭表示理解及同情,適時保持沉默.③關心及支持:護理操作前應先取得傷員的合作,解答疑惑,對傷員的生活上提供適當的幫助,讓傷員感受到被關心,并予以精神上的支持,幫助其克服困難,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恢復正常生活.
1.3 療效評價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傷員經護理后,治療依從性及焦慮情況.治療依從性判斷標準:①積極:嚴格遵醫囑服藥,治療配合度高;②一般:基本按醫囑服藥,治療配合度一般;③抗拒:未按醫囑服藥,治療配合度較低;總依從性=(積極+一般)/每組總人數×100%[2].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標準[3]:①焦慮較輕50~59;②焦慮中等60~69;③嚴重焦慮>7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依從性 兩組傷員經護理干預后治療依從性調查.經心理危機干預后研究組傷員總依從性(81%)顯著優于對照組(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傷員治療依從性對比 (n=162)
2.2 心理狀況 兩組地震傷員護理前及護理后焦慮程度對比.研究組與對照組未行護理干預前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心理危機干預后,研究組SAS評分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好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傷員焦慮及抑郁程度對比 (n=162,±s)

表2 兩組傷員焦慮及抑郁程度對比 (n=162,±s)
aP<0.05 vs對照組.
SAS(分)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80.21±5.26 57.23±7.98a對照組 79.56±6.10 70.25±8.36
自21世紀以來,我國多處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其中2008年汶川地震是我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最重大的自然災害,死亡人數及失蹤人數數以萬計,傷殘人數更是達到了六位數,四川省綿陽市中心醫院接收到來自汶川的傷員共324例,均出現焦躁、恐懼、緊張等不良的情緒反應[4].心理危機干預在現今臨床中并不多見,主要是對患者進行心理上的疏導,通過護理人員的知識及經驗,幫住其走出創傷帶來的陰影,避免其深陷其中,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有研究[5]顯示,在對地震傷員進行護理的過程中,結合心理危機干預,能夠有效的減少傷員的心理壓力,縮短其走出陰影的時間,制止其出現抑郁及自殺傾向.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危機干預后研究組傷員總依從性81%顯著優于對照組5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未行護理干預前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心理危機干預后,研究組SAS評分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好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心理危機護理,能夠幫助傷員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增加其對回歸正常生活的期盼,提高其對治療的配合度,減少心理問題.
綜上所述,對地震后傷員護理結合心理危機干預,明顯提高了其治療的依從性,減輕了其焦慮程度,護理效果明顯,應在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唐 潔,李淑琴,張 凌,等.地震傷殘人員的后方救治及心理危機干預效果評估[J].護理研究,2010,24(12B):3230-3232.
[2]楊瓊蓮.5.12震后傷殘住院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探討[J].中國傷殘醫學,2011,19(3):107-108.
[3]徐方忠,劉立群,馬永春,等.地震災區居民2周內心理應激水平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011,23(1):32-34.
[4]胡茂榮,陳晉東.災后受傷喪親者的心理危機干預治療報告[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z1):47-48.
[5]譚友果,張光毅,甘枝勤,等.汶川小學教師災后心理狀況調查及連續心理干預分析[J].四川醫學,2011,32(6):797-800.
作者簡介:劉 霜.本科,護師.研究方向:重大災害對災區人民的心理影響.E?mail:64563522@qq.com
收稿日期:2015-11-25;接受日期:2015-12-10
文章編號:2095?6894(2016)02?77?02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