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朝暉
摘 要:我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已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所培養的人才距離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仍有一定的差距。從建立科學的人才選拔和評價體系、構建尊重個性的自由學習環境和營造鼓勵批判性思維、勇于挑戰權威的良好氛圍等方面,探討了如何加強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的建設。
關鍵詞:高校;拔尖創新人才;“試驗區”;建設
中圖分類號:C961;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1-0005-02
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動力之源泉和根本。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關鍵。在21世紀的今天,拔尖創新人才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我們對大師、對杰出人才的渴求從沒有如此強烈過。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我國高校的歷史使命和迫切任務。自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創建“少年班”以來,我國高校從未停止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不少高校,尤其是教育部直屬高校,紛紛創辦特殊班級或新型學院等人才培養“試驗區”,選拔最好的學生、配備最好的教師、提供最好的科研條件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據初步統計,在我國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創辦新型學院或特殊班級形式的就有34所大學。這些人才培養“試驗區”作為深化教學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試驗田,取得了不少成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所培養的人才距離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的探索
1. 積極推行通識教育
作為直接為社會輸送各行各業人才的高校,近年來已日益認識到過早過細過窄的專業教育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尤其不利于跨學科跨領域的前沿性思維和研究,因此積極推行通識教育。如學生進入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后,不分專業,先在文、理、工三大類平臺上進行通識課程和基礎課程的前期培養,在第二學年,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確認主修專業,并進入后期培養階段;2001年,北京大學啟動了“元培計劃”,充分利用北大學科齊全的優勢和良好的教學資源,堅持本科階段低年級通識教育和高年級寬口徑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按照新的辦學模式和培養方案,培養基礎好、能力強、素質高的一流本科畢業生。
2. 積極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和實施政策傾斜
各高校紛紛傾全校之力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從制度、經費、基礎設施、師資等方面集中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以支持“試驗區”的建設。在制度保障方面,各“試驗區”享有教學改革的自主權。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可自主開設課程。各“試驗區”還享有高比例的保送研究生特權。各高校為“試驗區”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支持。在師資保障方面,各高校“試驗區”依托各個專業學院的師資力量,選聘一流教師為學生授課和擔任導師。
3. 積極培育示范性學生創新團隊
以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為代表的我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積極培育學生創新團隊,旨在通過真實項目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精神和綜合素質。啟明學院根據以本科生為主體、內部運行機制良好、能形成“點——線——面”的輻射效應的原則,嚴格遴選了19個代表最高水平的示范性學生創新團隊。啟明學院建立了網絡化管理平臺,為這些創新團隊提供良好的軟硬件條件支持。學生創新團隊采用聯盟式管理,遵循“保持特色、文化融合”的原則,營造工、醫、理、文多學科創新教育生態環境,逐步推進各團隊的學科交叉、技術交流和文化融合;啟明學院引導各創新團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實踐,創造條件積極參加科技大賽,并與爭取科研項目相結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受Dian團隊案例啟發而產生的“全國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已在60所“211”重點高校實施。
二、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存在的問題
1.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有待完善
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在接受采訪時曾提到:“這么多年大家一直在喊素質教育,要培養創新能力,我在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這些學校從來沒有人說培養創新人才、素質教育,但是他們培養出的就是創新型人才?!比瞬泡叧?、大師云集,主要是一種制度文明的產物,需要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而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政策迅速地催化出來。我國各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往往是確立一個“優秀學生”的固定標準,要求學生在這個統一的“模子”中發展,進而使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漸漸消退殆盡。盡管各“試驗區”都旨在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能力,但學校乃至整個社會浮躁的氛圍影響了學生的自由發展,尤其是創新思維的發展。
2. 拔尖創新人才選拔體系有待完善
我國各高校人才培養“試驗區”的學生是通過競爭性的選拔得以進入的。既可以從本科新生中選拔,也可以從大二本科生中選拔。由于有名額限制,新生選拔通常在高考成績的基礎上,采取筆試和綜合面試相結合的方式。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根據學生課程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和綜合面試成績(占總成績的30%)計算總成績,確定錄取名單。大二學生選拔主要以學業成績為主。又如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的學生是由全國各地高中免試推薦入學的保送生和報考浙江大學的高分考生中經過嚴格遴選的優秀學生組成。設定的基本條件主要有兩點:一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品學兼優、綜合素質良好;二是學業優秀,所有課程平均績點≥4.2,且第一個長學期獲得學分≥22。學業成績固然可以從一個方面表現人的能力,但拔尖創新人才真正顯露才華的地方是在運用所學知識從事研究、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現行的選拔標準和機制是有所欠缺的。
3. 拔尖創新人才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我國各高校人才培養“試驗區”實行競爭性的淘汰機制,淘汰的標準主要是課程平均績點,同時參考科研情況。為了不被淘汰,“試驗區”的學生學習壓力很大。由于開設的課程多、難度大、涉及的知識面廣,課余還要參與科研項目、參加各種比賽,因此,可供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探索的時間很少。如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學生修讀的學分數偏高。不包括課外學分數,機械類實驗班修讀學分數為212.5,物理學實驗班修讀學分數為213,材料類實驗班修讀學分數為214。加之啟明學院還為學生提供特別課程,并規定每個啟明學生還必須至少完成一個科研項目,這種剛性的規定讓學生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就更加少了。而創造力的培養需要的是自由而不是束縛?,F行的評價體系無疑會引導學生專注于追求考試成績、追求立竿見影的科研成果,而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不利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三、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的優化
1. 建立科學的人才選拔和評價體系
選拔和評價體系是大學生發展的導向和指揮棒。從我國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的現狀來看,其現行的選拔和評價體系中存在著一些阻礙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因此,在選拔環節上應盡可能全面、直接地考查考生,可參考最了解學生學習能力的中學階段任課教師的推薦材料,組織相關學科的教授認真審查學生的個人申請材料,并在面試中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學業成績可作為參考,但不應作為必要條件。這樣才不會將對科學研究有濃厚興趣并有較好培養潛能或個性才能的學生拒之門外。例如著名力學家錢偉長先生高考物理只考了5分,數學、化學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沒學過是0分,這在今天的中國,別說進入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了,連大學門都進不了。同時,也要構建多元化、發展性的評價體系,注重對學生的領導能力、主動實踐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獲取信息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評價。要突出學習、實踐、科研、創新等多方面素質和能力的考評,客觀而發展地評價學生的實際水平,發揮對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導向和過程推動作用,以建立健全與創新教育相適應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
2. 構建尊重個性的自由學習環境
高等教育階段,大學生學習興趣、能力、個性化需求的差異性日益突出。我國各高校人才培養“試驗區”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能力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各“試驗區”應積極開展教學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的改革,讓學生有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自主地學習和參加科學研究的項目訓練,培養他們的科研興趣,從而創設一種尊重個性的自由學習環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優越的環境擴展視野,讓學生的個性、特長發揮有廣闊的空間,使之盡可能根據個人興趣來開發自身的潛力。各高校應明確“試驗區”不是要開設更多的課程,讓學生學習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要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強調研究性學習,使學生在自由的學術氛圍中決定發展方向,突出個性化培養。而且,讓學生參與科研項目應著重激發其對科研的熱情,通過參與科研的各個環節,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使學生奠定從事科研的良好基礎。這樣才能使各“試驗區”真正成為學生個性發展和想象力飛翔的家園,成為創新人才成長的助推器,為杰出人才的產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土壤和學術土壤。
3. 營造鼓勵批判性思維、勇于挑戰權威的良好氛圍
創新能力以獨立和批判精神為前提。迷信學術權威、缺乏懷疑和批判精神已成為束縛我國高校產生創新思想、培育創新人才的重要因素。有人把我國的教育與美國的教育作了一個形象的描述,說美國的教育是把沒有問題的學生變得有問題,而中國的教育則是把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有問題。這與我們的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很大關系。牛津大學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教授認為,中國最缺的就是敢于挑戰權威的學生。中國學生習慣于做被動的接受者和傾聽者,而不是主動的研究者和挑戰者,只有學生愿意挑戰學術權威,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時候,他們才能為科學發展做出貢獻??茖W面前人人平等,合理的懷疑和批判精神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國各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應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養成有疑皆可問、有疑必須問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針對各種觀點進行理智的質疑和探討。同時,還可借鑒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高校的做法,開設批判性推理、非形式邏輯和邏輯與辯證法等能夠啟發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專門課程,使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練習,提高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還可以通過參加社會實踐、進行社會調查、組織批判性思維社團活動、組織辯論賽、組織學生進行創新實踐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人才培養理念、科技創新環境、人才選拔和評價等一系列問題,需要通過學校、家庭,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建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以貫通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既有的體制之中尋求新的突破點,我國各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驗區”作為本科教學改革的試驗區和示范區,具有實踐探索與輻射示范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金江.中國大學本科精英學院運行模式研究——基于多案例的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0.
[2]姚憶江.為什么中國的教育培養不出大師:中科院院士朱清時解讀“錢學森之問”[N].南方周末,2010-01-13.
[3]華中科技大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啟明學院創新實驗辦分冊[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