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偉
摘 要: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要注重積累、誦讀,注重學生之間合作、質疑、探究;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古漢語綜合素養,備課中要多一些質疑精神。“用心做事”,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和成功秘笈,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對于文言文教學,我們要用心對待,且行且珍惜。
關鍵詞:積累;誦讀;合作;質疑;探究;綜合素養;文言并重
有人說,“做事有三種境界:用力做事可以把事做完,用腦做事可以把事做成,用心做事可以把事做好”。畢淑娟老師有言:“用心做事”,是做事的最高境界和成功秘笈,而“用心研修”,更是我們研修的不二法門。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對于文言文教學,我們要用心對待,且行且珍惜。
捫心自省,我們目前文言文學習中學生和老師的真實現狀何如?畢淑娟老師說過,日常教學中,很多老師不太重視文言文教學,一些老師教學方式方法不夠靈活,死板單一,很多文言文教學也只是停留在讀讀、背背、譯譯、寫寫的層面,讓學生感覺味同嚼蠟,對文言文學習不感興趣。一些教師的古漢語綜合素養不夠高,缺乏一種深入的探究精神。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國正先生曾經倡導要適當增加文言文教學的分量,高中應該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初中應該在百分之五十以上。通過網絡學習,聆聽幾位專家的講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于目前的文言文教學,我想談一下自己的看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面對的不是一篇文言文,我們應該有宏觀的文言教學想法,應著眼于整個學段的文言教學。
一、重視學生的文言積累,注重學生的誦讀,要有一套整體的學習計劃
六年級入學開始,我先選擇淺顯而又對學生思想影響比較大的《弟子規》,讓學生每天誦讀一小部分,每天課前檢查,為了提高學生誦讀興趣,時不時給學生引入一些孝悌的故事,同時開展不同形式的背誦比賽,大約用兩個月就能把《弟子規》背完。而后把《論語》引入我每天的語文課堂,以常規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先自主學習一到兩則,第二天課前檢查學生的背誦與自主學習情況,能夠堅持為之福,大約用一年的時間把《論語》背一遍,為了能夠深入理解,再用一學期的時間和學生每節課前用大約6、7分鐘時間評《論語》、議《論語》,這樣就避免了淺層次背誦。七年級下學期,我把《世說新語》引入課堂,讓學生每天課下讀其中的一個小故事,第二天課前檢查。八年級之前的暑假安排《水滸傳》的閱讀,讓學生做好閱讀筆記:記下每一回的回目,簡單概括每一回的內容,寫出每回中出現的人物,概括出每回中出現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八年級開學后,每天課前針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深入探討,八年級寒假布置《三國演義》的閱讀,開學后進行探討。九年級開學前的暑假,布置《紅樓夢》的閱讀,開學后研討。除去課本上必讀書目之外,《弟子規》《論語》《世說新語》、《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是貫穿于我的教學中的必讀、必要深入研討的書目。學要有法,學無定法。葉圣陶曾經說:教是為了不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學法指導,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這樣說過: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教師要有引導,要有要求,要有檢查,切莫淺嘗輒止。每天閱讀,每天研討,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言而喻。
二、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注重鼓勵學生合作、質疑、探究
探索和創新的起點是質疑。《學記》曰:“學貴 在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此語道出了質疑的重要性。教師在課堂實踐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學生在課堂上不夠活躍。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兩點:一是大部分學生習慣于課堂上充當被動接受的角色。從入校門開始,學生一直處于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中,成為儲存前人所留知識的“容器”,對于互動教學難以適應。二是一些學生缺乏自信心,害怕在課堂上答錯了問題。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創造出一種合作學習的環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丁慎杰老師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中,從標題問難、釋義問難、賞析問難、情感問難這四個方面進行了教學,就是很好的范例。
三、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古漢語綜合素養,備課中要多一些質疑精神
很欣賞丁慎杰的學習精神,他在備《記承天寺夜游》一課中,注意了“相與步于中庭”中“步”的解讀。他注意了工具的查尋學習。“邯鄲學步”這個成語大家可能耳熟能詳,但對于“步”的解讀,大家未必注意,李白詩曰: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但有學者研究認為,邯鄲學步其實學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學的邯鄲舞步。當時在古都邯鄲流行一種舞步叫踮屣,是一種類似于現代西方芭蕾舞的點著腳尖跳舞的舞步,非常優美。孟子說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句話的時候,是因為對《尚書》中關于武王伐紂進行了懷疑,對于文言文教學,我們當老師更應該多注意學習,多一些質疑。《甄嬛傳》這部電視劇大家可能熟知吧,在評選年度語文十大差錯時,曾考慮將“甄嬛”一詞納入。《咬文嚼字》總編郝銘鑒介紹,“甄嬛”的“嬛”字在這部電視劇里應該讀“xuān”而不是“huán”。在《漢語大詞典》里“嬛”字有三個讀音,首先是與“嫏”組成“嫏嬛”,這個詞讀作“lánghuán”。嫏嬛,傳說為天帝藏書之所,后泛指珍藏許多書籍的地方。這是“嬛”字在古漢語中較常見的用法。“嬛”字另一讀音是qióng,孤獨無兄弟之義。“嬛”字的第三個讀音是xuān,用以形容女子柔美、柔媚、輕盈的風采。如果我們多一些質疑,也就不會出現人云亦云的弊端了。
四、文言學習,要做到文言并舉,文言并重
所謂“文”是指字詞句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蘊等人文因素;所謂“言”是指字詞句本身的意義或作用。我非常贊同語文教育家張志公的說法,“所謂閱讀就是老師帶著學生走進去走出來”。在這走進走出的過程里,我們帶領學生不僅了解作家的創作風格和思想,也積累了文言知識。在文言文教學里,言實際上起到的是橋梁的作用,它最終是為文服務的。文言文教學中,應該文言并舉,文言并重,通過文言文教學,既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又能積累古代文化知識。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和工具性在文言文教學中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只重“言”而輕“文”,即側重對文言知識,對字詞句的詳細解讀,上來就搞翻譯,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積累,忽略思想內容的解讀,這種單一枯燥的說教式、灌輸式的文言文教學方式,必然會扼殺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興趣。而一節課的時間有限,支離破碎的字詞講解,很難做到“言”和“文”的兼顧,學生也感覺收獲極微。如果只講文章內涵和思想感情,學生又會覺得沒有學到什么東西。這就要求我們的文言文教學要在立足在“言”的基礎上,更側重對文章內容的發掘,把個別字詞放在文章整體中去把握。或者是先做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和思想,再做文言積累。
很欣賞2014年超級演說家中的孫浩辰那句話:如果有人問我生活中想做一個什么動物,我想做一只鴨子,鴨子能平靜的浮在水面上,要依靠水下的腳蹼不停地劃水。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對待文言文教學,我們也要像鴨子游水一樣不停地潛心鉆研。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語文教師,我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學生負責,對于文言文教學,且行且珍惜,期待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