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萬欣
摘 要:伴隨著社會全面改革的深入,教育教學領域改革不斷推陳出新,新課程標準被推出。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要發展學生的能力。課堂提問作為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實現高中數學課堂高效提問,成為高中數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高中;數學;提問
進入高中階段后,學生學習緊張,壓力增大,提高高中數教學實效成為教師的當務之急。課堂提問作為數學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手段,高效的課堂提問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拓學生的思維,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那么,作為高中數學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高效提問呢?我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進行了一下探究:
一、提高數學課堂高效提問的認識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離不開提問。然而,提問的意義何在呢?提問本身不是目的,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是為教學目標服務。①提問能幫助教師正確評價學生,了解學生對所學任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經學會了指定的任務;②提問能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集中精神,積極應用思維的技能去解決問題;③提問能保持教師的注意力,只通過講授的方式去進行一堂課的教學,很容易產生的后果就是教師以自我為中心去重組教材和設計提問,常常假設學生能及時理解,很少有機會獲知學生的錯誤認識;④提問能使教師依據學生的答案,提供即時的反饋,即教師依賴提問使學生理解問題及相關的所有要素,同時利用學生的答案設計新的問題,使學生趨向于真正的理解。
高效的提問要求學生在每個問題上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理解,教師以各種不同的提問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
二、實現數學課堂高效提問的途徑
(1)新課改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具有開放性。當然,課堂上的提問也應該是開放的。這里的“開放”并不是指隨意提一些問題,而是要求問題本身和問題的措辭在保證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做更多的腦力活動。教師的注意力應多集中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所反映的思維過程,而非問題的答案。如果提問的答案僅僅用“是”或“否”就可以表達,那學生的思維過程就大打折扣,甚至還可能完全不動腦筋。在這一點意義上,我們的提問問題要注意兩個條件:①范圍問題的范圍有關問題的可能答案的寬闊度,剛一起步的問題給予寬廣的范圍。如對函數的定義的認識,可以問“你是如何理解定義的?”或“你覺得定義強調了哪些條件?”而不是問“你怎樣理解‘A集合中每一個元素與‘B集合中都有唯一的元素與之對應這兩個條件的?”學生在回答開放性問題時,其答案有助于表明他們在理解問題上的智力水平如何。如果一開始教師的提問范圍較窄,這也許能更快地引導學生進行教師期望的智力活動,但其后果是它們經常使教師忽視學生現有的水平。②目的性提問本身是教師期望從學生的回答中獲得什么,盡管問題是開放的,也希望學生的回答具備“具體、正確和完整”的特質。有時教師的提問不能誘使學生尋求到答案,或學生的回答離教師期望太遠,教師應要求學生回答得更完整或更合理,回到有效的提問過程中來。在處理用解析式變換求函數的值域的問題時,教師希望學生用方程思想看待函數解析式,但學生往往難于作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提問時要把方程與函數的聯系作一點解釋。
提問的一方面是教師想引導學生做出特別的反應、回答或理解,另一方面是教師不想牽著學生走,以致使學生失去大量進行思考的機會。由于所有的問題在本質上都有指向性,再開放的問題都不例外,故在高效的提問中,教師應尋求開放式問題與詳細的、理由充足的回答之間的平衡。
(2)用提問的方式提高教學的效率,使得問題的類型和提問的順序成為我們在教學中考慮的重要因素。根據布魯納的認知規律,知識的掌握包括①辨別發現;②比較聯系;③解釋綜合;④應用實踐;⑤整合小結(評價)這五個過程,這也是學生思維由低到高的發展順序。第一步要求訓練學生尋找重要的相關性信息,挖掘知識內涵,要避免叫學生注意細節和關注概念詞匯本身;第二步是讓學生建立各信息要素之間的聯系,理解它們在同一個內容主體中互相聯系的不同方式,應注意避免主動替學生解決;第三步是通過對知識的各組成部分的分析,懂得怎樣將它們合成,不要急于提示學習內容的結果,必須保持范圍的全開放性;第四步則相反,使學生在看到問題的全貌情況下,再進行拆分。前四步中的提問必須確保誘發學生產生的智力活動是正在學習的知識和內容所要求的,即要限制提“綜合先前知識”和“與其他章節相聯系”的問題。由于教師會自覺地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所以提問就可能經常超越即時內容的限制。如果學生偶然獨立地建立了一個跨章節或學科的聯系,卻不應打擊這種思維,而應該讓他保留那些思想,因為沒有人能夠“關閉”舊知識。不受內容限制的問題能夠也應該由教師來問,但關鍵在于什么時候問才能使學生獲得最大收益,這是一個過程和時間問題。第五步的提問的綜合質量或層次就應該最高了,甚至不再受內容的限制,以期完成新學知識的建構,新舊知識的整合。
(3)對提問本身的要求①提問題時態度應當積極或中立,應避免提問過程中的消極因素影響學生,包括語氣、表情、甚至內容本身,它們會降低學生回答的渴望。如“難道我們以前沒有講過嗎?”、“你怎么會得出那個答案?”②不要讓學生逃避提問,要讓學生明白說“我不知道”是不可接受的,不能作為不參與課堂和不努力學習的借口。學生一無所知的情況是很少的,多數情形是學生不完全理解問題,或不能全部正確回答,甚至有時是不愿意回答,這些都是不主動進行思維活動;③不使用鼓勵嘗試的問題。一是課堂中的嘗試學習,會使成績差的學生的“缺乏計劃、無組織、沒有因果邏輯感和學習中的馬馬虎虎的態度”的特點得到了強化;二是課堂時間有限,而嘗試學習是一個較大的學習過程,容易教學重點淡化,目標模糊。盡管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過程性目標,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體驗,但重過程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結果,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統一性的正確結論。
三、結語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手段,實現高效的課堂提問是我努力的目標。在新課改的形勢下,為了使高中數學課堂更具教學效果,我采取以上措施提高課堂提問的高效性,達到了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