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榮
摘 要:素質教育,德育為首。地理德育是地理教學不可缺乏的一部分。作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師,要善于把地理知識的教學與德育有機結合起來,把地理教學作為載體,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只有把德育落實到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當中,才能使德育情感轉化為學生的行為,實行真正意義上的育人。
關鍵詞:德育教育;地理教學;方法
德育,簡單點說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具體闡述為就是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品德教育,把一定社會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品德的過程。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規定了地理德育的目標,即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進一步受到愛國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以及有關國情、國策的教育,還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環境觀、可持續觀的教育。學校工作,德育為首。地理學科的德育工作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在注重知識、技能傳授的同時,更要想辦法讓德育之花盛開在地理課堂,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挖掘地理素材,滲透德育教育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的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地理學是以地理環境、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課程,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德育素材。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要緊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識之中,是教師最有效的德育途徑。高中地理雖然沒有初中地理那么豐富的德育素材,但只要教師始終有德育意識,善挖掘、巧設計,許多教材元素都可以找到好的德育切入點。利于教師在講授“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時,教學設計中就可以通過展示大量的數據,描述我國的資源總量、人口總量以及經濟發展的形式要求,通過對比,突出我國嚴峻的資源缺乏現狀,引導學生用長遠的眼光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最后讓同學們集思廣益,如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共同維護一個地球。只要教師肯鉆研,做有心人,就會挖掘許多的素材,充分發揮教材內容的德育價值,教學過程也能做到有及滲透、有情滲透,融德育、智育于一體。
二、開展第二課堂,滲透德育教育
開展形式多樣的地理教學活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钡乩韺W科的實用性很強,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理論聯合實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到資源的合理利用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資源利用的綜合實踐活動。從水資源的角度出發,可以引導學生從水資源的分布情況、利用情況、水資源的污染、地下水的過度開采等問題入手,多方位全面的分析問題。通過學以致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求真態度。
注重鄉土地理教學。鄉土地理是進行國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起點。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加里寧說:“關于愛國主義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價值開始的。”家長是偉大祖國的縮影,哺育你成長,是人生的搖籃。愛不愛家鄉,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愛國程度。地理學科的傳統優勢在于愛國、愛家鄉的教育。地理學科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鄉情教育、愛國教育,通過傳授家鄉的歷史、地理、社會、人口等鄉情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心。例如在具體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有創造性的開設第二課堂,帶領學生走進家長的山水草木,進行野外實地考察,了解家長的資源分布狀況,共同開發鄉土教材,樹立為改變家鄉面貌奮發學習的決心,努力實現家鄉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鄉土教學,直接與學生周圍的生活、生產相結合,由點到面,由近及遠,從親身感知體驗到的鄉情去聯系國情,使學生的愛國情感得到升華。
德育工作不僅停留在校內,應該走出校園,結合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實現教育的三位一體。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用所學知識技能去觀察研究生活,身臨其境,領悟大自然的奧妙,形成愛國愛家鄉的崇高情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育人。
三、利用信息技術,滲透德育教育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逐漸走進教學課堂。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整合地理教學資源,創設真實逼真的情境,充分調動多種感官,直接沖擊學生的心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助于滲透德育目的。例如,教師在介紹宇宙星系的內容時可以播放太空拍攝的短片,介紹衛星發射時可以結合GPS技術,介紹國家地理位置時可結合國家旅游宣傳視頻,介紹地質結構時結合地質災害等。通過圖片、聲音及視頻,讓學生直觀、全面的了解地理知識點,有點到面,構建地理知識結構,有面到情,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更能全方位、多角度的滲透德育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小結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強調指出:“德育教育是全體教師的基本職責,必須將德育教育貫穿于整體教育教學全過程中,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教育教學工作者的一份職責,教師只要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現狀信息技術,并結合身邊生活實際,開辟第二課堂,就能做到寓教于學,寓德于智。況且,新時代也要求教師樹立“德育為首”的德育教育理念,因為德育教育體現和規定者教育的方向,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例如在地理教學中,不僅使學生掌握國情、更要注重鄉情的培養,不僅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更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出發建設國家。
參考文獻:
[1]韓士閣.淺談高中地理中的德育教育[J].教育科學學刊,2010.
[2]張艷紅.張澍軍.促進德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德育資源開發與利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