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俊愛
摘 要: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段漫長的過程。教師是課堂上的導演,要用自己至誠的心靈、精深的知識打動和感染學生,演繹出的課堂才會精彩。“教無定法”,無論用什么教法,只要適合學生獨立自主地去學習,去合作探究,學會解決問題,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到快樂,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高中物理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來適應時代的發展。物理的課堂教學改革要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即在課程目標上注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在課程結構上體現課程的選擇性,在課程內容上要具有基礎性,在課程實施上教學方式多樣化,在課程評價上鼓勵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改革以后的物理課堂教學,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每一個學生的屋里學習能力都能得到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高中;物理;教學;特點
新課程標準出臺以后,各學科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高中物理也對以前的教學策略及方法進行了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高中物理教學的目標、性質還有模式。普通高中物理課堂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求物理教學要為全體學生服務,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注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定基礎。還要求物理的課堂教學在結構上重視基礎,設計供學生選擇的物理課程模塊,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同時還對物理課堂教學的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作出了要求,賦予了高中物理教學新的特點。
一、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的制定
新課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由“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三部分組成,并形成了一定的層次。
第一層次:“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識和技能。知識可以從書本中來,從課外資料中來,從生活實踐中來。而技能只有通過實踐和反復聯系才能獲得。通過反復聯系可以使局部動作聯合為一個完整的動作技能。知識只有通過技能才能在生產中發揮作用,才能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
第二層次:“過程與方法目標”。注重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過程、途徑和方法,需要學生的親身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物理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探索過程中,掌握一些簡單的方法以形成一定的能力。
第三層次:“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福建師大的余文森教授認為,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它還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它還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觀。這一目標一般無法書面檢測。但它不是“虛”的,完全可以通過課堂中學生“寫”在臉上的表情、鮮活的態度和口頭的表達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來。這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例如“簡諧運動”一節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知道什么是機械振動;②知道判斷簡諧運動的方法及研究簡諧運動的意義;③理解簡諧運動的運動規律,掌握在一次全振動過程中回復力、速度、加速度隨物體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變化的規律;④掌握簡諧運動回復力的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機械振動的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相關物理量的變化規律的學習,培養分析、推理能力;②掌握建立物理模型的科學方法。通過彈簧振子所做的簡諧運動的分析,得到有關簡諧運動的一般規律性的結論,使學生知道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方法;③學會分析簡諧運動的實例,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物體做簡諧運動時回復力和慣性之間關系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回復力和慣性是矛盾的兩個對立面,正是這一對立面使物體做簡諧運動;②通過對簡諧運動的分析,使學生知道各物理量之間的普遍聯系。知道各物理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學會用聯系的觀點來分析問題;③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運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彈簧振子;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
二、物理的教學過程是開放的
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向組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干什么”和“能干什么”并不表示教師“在干什么”。因此,教學過程的開放,應在教師的策劃、引導、組織下有序地進行。教學過程的開放首先應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這是主動學習的實質性的環節。不是教師講授或講解,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和方法,而是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和方法。學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是:在明確所要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并進行分析和處理,利用知識和信息解決提出的問題,完成學習任務。
三、物理教學過程中的反饋與調節
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知情況:學生的學習情況是否積極;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在哪里;學生在學習中還有哪些困難。適時調整教學方法,以爭取課堂教學的效率最大化。這就要求教師:
1.要善于通過多種渠道,及時獲取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反饋信息。
(1)課堂教學中的反饋信息。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的交流互動過程,因此反饋信息往往通過學生的表情反映出來,教師要善于及時觀察和分析。如學生對重復的內容往往表現出厭煩的心理狀態,這就提醒教師要立即轉入新的問題。學生對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問題,表情上表現出目瞪口呆,期待教師講述的心情。教師應耐心認真的加以講解。
(2)課余課間的反饋信息。學生往往在課余會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論。因此教師在下課后要傾聽學生的評論,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分析學生提出的合理性的建議和意見,作為調節后繼教學的依據。
2.教師對獲得的信息要及時評價并及時反饋給學生
(1)教師及時地反饋給學生使學生調節、糾正和加強自己的活動。
(2)教師應及時準確的提醒、指正、幫助學生激發動力,改進學習方法。
(3)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學然后知惑”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是所學知識的增值過程,是知識系統化、網絡化、整體化的過程。
總之,新課程標準的編寫比較靈活,給教與學都留有發展的空間。新教材的實施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學中應杜絕“穿新鞋,走老路”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