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生勝
新修訂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出臺試行以后,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我們第一線的許多語文教師開始實踐相關的新理念、新方法。然而,一些教師僅僅熱衷于一些所謂的活潑教學形式,卻忽視了語文教學的本質追求。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什么呢?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它要求學生大量接觸語言材料并化為己有,在學習上重感受、領悟和積累。要實現“根本任務”,就必須注重三種積累。
一、語言積累
學習語言,就是要直接吸收和積累,這是兒童學習語言和傳統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只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頭腦中有個語言庫,在語言實際運用中才會有取之不盡的語言材料。
學生的語言積累有三方面內容。一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大量的詞匯等。這是語言發展的基礎;二是語言規律的積累。它不同于語法修辭等學習。這是小學生在長期模仿學習、語言實踐中積累的近乎于模糊直覺的對于語言規律的敏感。這是語言發展的關鍵;三是語言典范的積累。如記憶古今中外精彩的語段、篇章等。語言典范往往包蘊著豐富的語匯。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還有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規律的成功范例等。積累語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修養,是促進語言發展的重要手段。
那么,怎樣進行語言積累呢?語言積累的途徑很多。主要的語言積累來自于規范的教材選文。通過先對語言材料的整體感受,再對作者遣詞造句之妙的領悟,然后對那些文道統一、內容與形式統一的成塊語言的積累,最終積累了富有生命的詞匯,也積累了情感,更積累了語感。同時,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電影電視、社會交際都是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
語言積累必須防止幾種傾向。一是理解簡單化。不要認為積累就是抄抄寫寫,就是死背詞語,把積累變成孤立、機械的記憶活動。積累不是機械的累加和堆積。積累需要理解、感悟、品評、揣摩。只有在強調“悟”的基礎上,才能使積累富有生命,有可持續的發展力;二是片面追求實用化。不要認為寫作文時有用的才有價值;三是忽視自主積累意識和習慣的培養。培養自主積累意識和習慣比純粹積累內容更重要。學生應該建立濃厚的積累的意識,知道積累什么,什么地方積累,怎么積累等。
二、文化積累
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語言反映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文化,語文學習就是語言文化的學習。豐富文化積累既是語文學習的內容,又是促進語言發展的手段。因為語言是民族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而文化的發展也促使語言更加豐富和精細。
文化積累的內容和途徑很豐富。包括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識,閱讀欣賞一些優秀的人文作品,感悟優秀的文化精神,領會科學的人文研究方法等。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時,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教材中的課文當作語言材料的堆積,而去機械地訓練,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教材無非是例子”而去忽視其特有的人文教育價值,更不能認為僅僅捧著一本語文書就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感。同時,我們也要用帶批判與創新的眼光去傳承傳統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
三、生活積累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與生活聯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語文學習需要一定的生活積累。只有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識,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情操,形成高尚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感受,語文學習才有基礎。閱讀理解得深,需要這樣的積累,作文表達得好,更需要這樣的積累。另一方面,語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學習語文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認識生活、參與生活、改造生活。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要想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應注重他們的生活實踐活動,想方設法擴展他們的生活外延。一般來說,一要加強與各門課程的溝通,使各門課程的學習同樣成為語文學習的一種資源;二是營造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這不但可愉悅身心,也可為語文學習提供實踐的機會;三要充分利用家庭的語文教育條件,如電腦、電視、家庭藏書、家庭成員的交流等等,進一步溝通課堂內外的聯系;四要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和使用語文,如大街上看到的、聽到的,以及社會交際等,都是語文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生活積累不應該把認識生活和參與生活割裂開來,生活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又是認識生活、參與生活、改造生活的手段,兩者是相互促進的。生活積累不能教條化,只有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才有真實的價值。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只有把語言積累、文化積累、生活積累緊密聯系起來,并貫穿于語言學習這個根本點,語文學習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