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明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通過實際生活的探究,讓學生參與探究、討論和辯論、構建和理解主要的科學概念,體會到通過生活實踐的觀察、實驗和推理來獲取正確的知識,逐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作為小學科學教學的教師,不能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樣狹小的空間里,不能把學生拘泥于以文字或語言形式呈現(xiàn)出的現(xiàn)成的知識,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情境中,利用生活材料進行探究,走進生活開展活動。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有效策略
在小學科學這一學科中,實現(xiàn)小學科學教學的生活化有諸多益處,不但可有效拉近學科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還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上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勢在必行,下面我們就來做具體的研究和探討。
一、結合教材,走進生活,讓學生樂于實踐
因為社會實踐包括對人類社會及自然界各種事物、現(xiàn)象的戶外觀察、考察、分析、研究以及搜集、查閱和整理各門各類的資料。所以在校的小學科學教育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很有限,因此讓學生接觸社會、接觸自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要比在教室里“紙上談兵”重要。例如:在教學《認識土壤》一課時,同學們可以一起到大自然中去認識土壤,采集土壤,學生戶外學習的機會不多,一旦有了這樣的機會都十分興奮,積極行很高。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我們常見的土壤有著很多讓人難以想象的現(xiàn)象,有的土壤是紅色的,有的是黑色的,還有的是黃色的。為了使同學們能把這次的外出活動在頭腦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憶,老師還可以講了華人華僑回國熱衷泥土的故事,并在一起熱愛的原因,原來是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土壤對人類有恩,學生可以采集一些土壤,用精致的小瓶裝起來,互相贈送,也可自己珍藏。這樣的實踐活動既貼近大自然,又獲得了許多知識,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這樣堅持做下去,無疑從中就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學生有了這種能力,那要比你直接教給他書本知識強得多。學生們在實踐學習中嘗到了學習的樂趣,好多學生都期待著下一次到大自然中實踐學習。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若想實現(xiàn)科學教學的生活化,就得積極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把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現(xiàn)實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使課堂趨向于生活化,例如:在學習《比較水的多少》這一課時,教師可在課堂依次請同學們來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你們平常在家都喝什么水”,相信定可有效激起同學們的興趣,紛紛展開討論,積極搶答問題,這時,有的學生可能就會這樣說:“燒的開水”,有的可能會說:“礦泉水”,接下來,教師可以繼續(xù)對同學們進行引導,“同學們春游時都要帶礦泉水,接下來我們就嘗試自己制作礦泉水,現(xiàn)在有三個大小、形狀、高矮等都各不相同的礦泉水瓶,現(xiàn)在請同學們分別把它灌上水,并貼上價簽”,學生經(jīng)過思考和討論,就會達成這樣的一個共識,“要根據(jù)水的重量來決定價錢”,但是哪個瓶子的水多,哪個瓶子的水少呢?這就很自然的引出了要學習的新知識《比較水的多少》,在這一過程中,既活躍了課堂氛圍,調(diào)動了學生積極性,又拉近了學科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消除了對科學的神秘感。
三、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科學課是由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環(huán)境的探究活動等組成的。學習科學,就是去參加、經(jīng)歷一個個的觀察、研究、認識活動。在小學科學學科中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科學內(nèi)容和材料時非常重要的。例如:觀察身體,比較水的多少,米飯的觀察等。注重使學生能聯(lián)系結合已有經(jīng)驗和生活實際,在對問題的探索、嘗試、調(diào)整和解決的自主性活動中獲得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的人格發(fā)展學得具體、學得積極、學得有用。讓學生知道科學源于身邊生活,了解科學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形態(tài)。又如:教師在教學《聲音的產(chǎn)生》的時候,不用專門的實驗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給學生生活中一些材料,像學生的塑料直尺、皮筋等常見的材料,要求學生想盡各種辦法使它們發(fā)出聲音來。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使直尺等物體發(fā)出聲音來。提供學生隨處可見的生活化的實驗材料,有興趣的學生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作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了。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尋找內(nèi)容。面對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世界,教材中“面向生活”的內(nèi)容就顯得十分有限。為了進一步加強科學和生活的聯(lián)系,教師可以挖掘學生周圍生活的事件、現(xiàn)象、情境等轉化為一個個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課堂探究問題。讓學生在探究生活問題中親身感受到科學來自于生活,生活處處是科學。
四、活動開展生活化
在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現(xiàn)象也不能被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更廣闊的天地。”教師要學會將科學探究活動由教室擴展到課堂以外去,從家庭 、乃至整過社會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使課內(nèi)、課外、生活、社會互相結合,讓學生獲得最大程度上的滿足與發(fā)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既能把課本知識理解深化,又能把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得到鞏固發(fā)展,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有助于學生將課堂學得的科學知識、技能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學以致用。久而久之,學生樂于對周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現(xiàn)象提出問題,并自己想辦法探究解決,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策略就是以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與自然現(xiàn)象為對象,提供給學生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的材料進行科學探究,并適當?shù)貙⑦@樣的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堂以外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是科學,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學好科學在生活中的用處是那么的廣泛,從而對周圍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產(chǎn)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形成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
參考文獻:
[1]厲偉.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
[2]胡培剛.淺論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科學性與教育性[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8(6).
[3]周敏.淺談如何有效實施小學科學教育教學[J].吉林教育,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