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萍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幼兒成長的需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社會領域明確規定: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
2.教師發展的需要
教師是教育的先導,什么樣的教師決定了會教出什么樣的學生,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決定了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傳道、解惑、授業者,要完成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的文化傳承教育,要發展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教師必須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了如指掌,了解其來源,挖掘其內容,探究其發展。
3.民族進步的需要
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近些年來,我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悄悄地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西洋文化強烈沖擊著中國的文化市場。在西洋文化傾注中國的過程中,中國傳統節日逐漸退位、淡化,西洋節日逐漸上演、盛行。為了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繼續發揚光大,必須從幼兒教育抓起,讓中國心、民族魂深入人心。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①通過開展課題研究,形成對幼兒進行中國傳統節日教育培養的模式,總結形成節日教育的一般方法,建立具有特色的節日教育內容。②開展節日課題研究,讓幼兒感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并在節日的生活體驗中,樹立家庭與社會的親情意識、傳統美德意識、愛國愛民的思想意識,讓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承遞下去。③進一步加強園本課程開發和園所文化建設。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黨中央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第27條指出:“各種重要節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第28條指出:要利用重要法定節日、各民族傳統節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節日期間豐富多彩的習俗風尚、民族的傳統藝術、以及人際之間的各種情感、傳統的道德意識都會在學生面前得到充分展現,強烈的文化氛圍以及其中蘊含著的教育資源,在新時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義。對節日文化進行研究,開發并利用好節日文化資源,將有助于提高對學生的教育實效,也是對國家教育法規要求的具體落實。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以節日開展的教育內容為載體,研究如何促進幼兒傳統節日意識有效形成,研究幼兒園如何成為幼兒了解節日文化的重要渠道,依托課題研究探討形成的培養方式。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六個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重點研究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傳統節日蘊含的節令風俗、蘊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民族情感等。
六、課題實施過程
(一)準備階段:( 2012年5月~2012年8月)
課題核心人員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與學習,就本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必要性”“可行性”進行討論,初步完成課題設計方案,完成課題申報工作;了解本園幼兒家長的文化背景、家教方式等相關的資料搜集與分析工作;開展園內教師的培訓。
(二)實施階段:( 2012年9月~2013年12月)
①創設適宜的節日文化環境,與幼兒家庭、社區建立良好的共融溝通關系;②設計滿足幼兒德育發展的傳統節日文化課程;③續培訓教師、家長;④斷修正完善課題的實踐內容、方法;⑤獲取相關資料,進行中期匯報。
(三)總結階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①整理課題過程性資料、完成統計分析工作;②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總結論文等;③ 舉行課題成果鑒定會,請有關教育專家現場鑒定。
七、課題研究方法及措施
本課題主要采用文獻資料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為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研究法:通過搜集有關中國傳統節日資料,篩選出適合本課題研究的方法;分析文獻,進一步明確自己當前研究的起點。
行動研究法:確定適合幼兒園研究的中國傳統節日時間,創設相應氛圍、環境,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反思與總結并改進研究工作和教育方法。
經驗總結法:在課題實驗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將通過行動研究,不斷進行總結和反思,按照制訂計劃——實施行動——反思總結——調整方法的方式循環進行,不斷進行思考和分析,從而總結出經驗以及實際工作中的規律,更完善地、更加理性地開展和改進自研究的相關活動。
八、課題研究成效
通過《在幼兒園開展中國傳統節日教育實踐與研究》的課題研究,我們不僅摸索到了通過中國傳統節日開展幼兒德育活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使幼兒了解了中國優秀的傳統節日文化,擴大了幼兒的視野,豐富了幼兒的德育經驗,對幼兒的智力、情感、個性和社會性發展都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促進了我們教師從觀念──行為,從行為──觀念的轉化和提高。
(一)幼兒園形成了具有本園特色的“傳統節日德育教學活動”
①傳統節日是生活中非常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它們每一個都有著各自特殊的含義。我們選擇了中國傳統節日中的幾個典型節日作為切入點,開展傳統節日主題教學活動,形成傳統節日教育特色課程。②從本園、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幼兒的興趣、能力與教師經驗、園內外教育資源狀況等,來挖掘節日文化中的德育價值。
(二)細化了“傳統節日文化中德育教學”的實施途徑
優化幼兒園教育環境。幼兒園的教育環境是一種“隱形課程”,關注幼兒成長和學習的環境,積極開發和利用環境因素對幼兒成長、發展起著巨大的教育作用。我們通過反復學習、研討與實踐,努力營造節日文化的氛圍并與主題環境相結合,讓幼兒主動參與到節日文化的活動中,親身體驗傳統節日的德育價值所在,從而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創設寬松、接納、積極發展的心理環境。努力創設有益于幼兒親近的心理環境,強調不同年齡段幼兒對環境的特殊心理需求,使其真正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并與幼兒產生互動作用,從而對其情感、意志、行為發生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
(三)多彩的傳統節日活動,促進了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感知動作、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對抽象事物的認識需要以感知動作、具體事物形象為支柱的。所以,在挖掘孩子在節日文化中的教育價值過程中,我們充分協調、整合節日文化教育資源,擴展教育空間,重視孩子在主題、一日生活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親子活動等多種活動中的體驗;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生活適應、社會適應、學習適應多角度的培養,使幼兒在自發、自主的活動中感受節日文化的內涵,主動融入到節日的文化意境中,身心得到了全面的發展。
九、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設想
①將中國傳統節日教學納入常態化教學中;②進一步挖掘傳統節日的德育教育價值;③將節日活動與區域游戲活動相結合,讓節日貫穿多個區角游戲中;④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發動家長聯系社區將節日教育活動推向社會;⑤進一步組織教師開展傳統節日的研討活動;⑥建立課題相關的園本教材,并在后期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