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國芳
學齡前兒童正處于“讀圖”年齡段。圖畫書對孩子的視覺震撼比知識效果更為直接。圖畫書對兒童情感,想象力,靈敏度以及審美感的啟迪,正是他們日后成功與快樂生活的源泉,正是這樣的背景“繪本閱讀”悄悄的進入了我們視線。繪本閱讀可以與大師對話,能盡情感受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時空跨越文化直抵心靈的溫暖與感動,讓孩子愛看書、樂看書、會看書。以前,我們讓幼兒閱讀時,都是老師提出問題,幼兒思考回答,然后請幼兒講述圖意;或幼兒看圖,教師邊講述圖意,邊讓幼兒聽著。其實,這不是幼兒在閱讀,而是老師在講故事。
陶行知說得好:“發明千千問,起點在一問?!蹦敲?,如何在繪本閱讀中激發幼兒探究的欲望呢?我想應該從繪本閱讀的提問中著手,改變繪本閱讀活動中提問教學的現狀,使提問更具魅力與藝術,更能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促進幼兒閱讀概念的形成,引導幼兒主動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并引導幼兒真正有效地學會生存、學會學習。
一、當前幼兒園繪本閱讀中提問現狀分析
教育學家告訴我們:幼兒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巧設提問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把他們從某種抑制狀態中激奮起來,激發他們想說的欲望。然而目前幼兒園閱讀教學活動中提問的作用遠遠發揮不夠,影響著幼兒學習興趣和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啟發式教學的本質內涵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啟發誘導下,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能、陶冶個性、形成完滿人格的過程,其目的是構建和塑造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使他們愛學、學會、會學。幼兒園閱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具有啟發作用,能較好地引導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積極思考,因此,它也成為教師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但許多教師卻簡單地把問答式教學等同于啟發式教學,輕易地認為閱讀教學活動中的提問就是啟發式教學原則在教學中的運用,提問越多,越能夠啟發幼兒,不提問或少提問就是灌輸,就是注入式教學。因此,閱讀教學活動中談話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或對問答的反應上。其實,教師提問過多,容易使自己的主導地位發生由主導變為主體,同時如果此種狀況長期下去,幼兒對教師會產生依賴,幼兒不愿意也無須動腦筋,最終會導致幼兒的問題意識的喪失。這就要求教師要正確認識提問的功效和作用,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正確對待和運用提問這一手段,才有可能激發幼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功效。
(2)所提問題層次偏低。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幼兒積極思考,但作為教師其自身也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否真能激發幼兒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發了幼兒的思考,這就涉及到何為“問題”的問題,因為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激發幼兒思考。吉爾福特認為:“當你碰到不做進一步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應付的情況時,你就遇到了問題。……當你要組織別的信息項目或以新的方式運用已知的信息項目,以解決問題時,你就碰到了問題。”可見,問題是個體所面臨的不能用已有的知識直接加以處理的某種刺激情景。
(3)提問存在不平等狀態。教學中的每一個幼兒都是平等的,他們應該享受平等參與閱讀教學活動的權利和機會,教師也理應保證每一個幼兒的這種權利和機會,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幼兒的這種權利和機會并沒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師提問喜歡用請“能干”的幼兒回答,用“能干”幼兒的思維代替全班幼兒的思維,一節課中有些幼兒獲得了5~6次回答問題的機會,而40%以上的幼兒沒有獲得一次機會。
二、提問在幼兒園繪本閱讀中的意義
如何讓幼兒在繪本閱讀中“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積極應答”引導幼兒多角度地去理解繪本作品應是當前我園繪本閱讀中急待解決的問題。要解決當前幼兒園繪本閱讀中提問設計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借助優秀繪本的力量改變提問的方法。
(1)猜想式提問。讓幼兒想說優秀的繪本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圖畫,通常幼兒都會被故事中的圖畫所吸引,教師可以借機請幼兒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等,幼兒的思維會馬上被調動起來,幼兒會通過觀察圖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分析、綜合、尋求最佳答案。這樣的問題能使幼兒積極動腦,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有利于孩子大膽主動地發言,增強參與的意識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
(2)開放式提問。讓幼兒敢說幼兒繪本閱讀活動中的提問要講究開放性。這是一種引導幼兒整體把握所學內容的提問。在繪本閱讀中,教學的提問要把握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幼兒展開討論,讓幼兒運用符合他們思維特點的表達方式為中介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意愿、思想。從而體現提問的開放而不封閉,也就是變單一的問題為多樣性的問題。
(3)遞進式提問。讓幼兒喜歡說這是一種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提問方式,要重培養幼兒思維邏輯性,增強思維活動的密度和深度并形成完整的語言。對幼兒有一定的挑戰性。由淺入深的提問,不僅開闊幼兒的思路還有助于提高幼兒對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連貫表達能力。
三、繪本教學中的提問策略
(1)提問的設計提問要講究層次性。如針對圖畫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提問:第一層次——觀察畫面,描述畫面;第二層次——理解畫面,進行畫面外的想象,引導幼兒發現前后畫面的聯系;第三層次——不僅對畫面進行詳細連貫描述,而且注重對其中的因果關系做出判斷與分析。根據故事特點設計提問。以故事、人物情節為發展線索的,可以設計一些推理性提問,著重培養幼兒通過觀圖畫和認識畫面各種事物的變化與聯系來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
(2)提問的組織有了精心設計的提問還不夠,關鍵還在于組織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能否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引導。提問應面向全體幼兒。教師應在調動全體幼兒集中注意力后緊接著提出問題,以便全體幼兒都能認真思考。應根據幼兒的認知心理特點,指導幼兒抓住畫面的整體特征,讓幼兒從整體上感知、了解畫意,然后再引導幼兒抓住重點特征仔細地觀察圖畫,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了解圖畫中每件事物之間、每幅圖畫之間的關系以及圖中事物與全圖之間、單幅圖畫與整幅圖畫之間的聯系。此外,在引導幼兒觀察圖畫的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幼兒的想象,使其思維活躍起來。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要由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來回答。教師提問后,要注意運用恰當的表情“反饋”幼兒的回答,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偨Y評價時,則應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評價用語的恰當運用:否定時不應全盤否定,要注意給幼兒以鼓勵;肯定和表揚時則要注意啟發幼兒進一步思考,調動幼兒往下學習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