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文化禮堂是實現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是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基石,是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的重要保障,是提升農村文化建設水平的重要舉措。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如何在農村文化禮堂可持續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我們必須去深思的。
關鍵詞:文化禮堂;可持續;對策
最是文化能致遠。2013年初,時任浙江省代省長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建設1000個農村文化禮堂作為省政府2013年10件為民辦實事中的重頭戲。幾年過去,農村文化禮堂如星星點點般綴滿了浙江大地,一座座各具人文底蘊和內涵的文化禮堂,成為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地標,它們不僅僅是精神家園的載體,更是維系村民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紐帶,也在無形中凝聚著村民對家鄉的認同感、歸屬感。隨著文化禮堂建成數量的不斷增加,那么如何讓文化禮堂可持續發展,實現門常開、活動常在的目標,成為文化部門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農村文化禮堂建是基礎,管是關鍵,用是根本。只建不管、只建不用,文化禮堂就會變成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造成資源的再一次浪費。作為一名基層的文化工作者,如何確保農村文化禮堂可持續發展,本人認為應做以下幾方面做起。
1抓好人才隊伍建設與管理機制
農村文化禮堂建是基礎,管是關鍵,如何確保文化禮堂持續運行,完善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員制度與人才隊伍建設機制尤為重要。
1.1完善農村文化禮堂管理員制度
選好管理員是保障農村文化禮堂有序高效運行的關鍵。鄉鎮文化工作者要深入農村了解撐握情況,每個村至少選一到二名懂文化、熱心文化事業、會管理的工作人員,負責農村文化禮堂日常管理工作。也可以把每個村的村官充實到文化禮堂中去,讓他們成為形勢政策的宣傳員。
1.2建立健全的農村文化禮堂人才隊伍
一是廣納才。對凡具有某一領域特長的典型代表如:文藝骨干、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等廣納進文化禮堂人才隊伍中來。二是選聘。通過選聘建立文體輔導員、時政宣講員、科技指導員、輿情信息員、網絡評論員、法制指導員、文明督導員、社會調解員等人才隊伍,切實完善農村社區文化禮堂的為民服務體系。
1.3完善日常運行機制
農村文化禮堂要持續有效發展,必須建立有效管理體制、如文化禮堂管理制度、資金使用制度、場地使用制度等都要制定到制度中去。如衢江區廿里鎮為了確保農村文化禮堂每天按時開放,要求每個行政村必須明確一名村干部負責文化禮堂工作,確保文化禮堂正常開放。還建立年度評優激勵機制,將文化禮堂工作納入“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文明村鎮等考核中來。
2創設豐富多樣的文化禮堂活動載體
要推進文化禮堂可持續發展,必須注重活動的設計與組織。不管是哪一類活動的設計,必須讓農民群眾“唱主角”,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2.1以“文”促德,搭建文化惠民“大舞臺”
一方面通過文化搭臺,傳送道德。依托“一月一主題”載體,各文化禮堂可以每月設計活動主題,由村民自編自導,舉辦鼓詞演唱、撞歌對唱、快板戲曲等群眾喜聞樂見文化活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熱線電話、收集微心愿等方式,接受禮堂“文化點單”。
2.2文娛活動要形式多樣
在文化禮堂開展文娛活動,不僅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還要貼近老百姓的生活,要根據當地群眾的需要來組織開展。在衢州,婺劇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我們不僅可以組織送戲到文化禮堂,也可以開展文化禮堂婺劇票友交流活動。此外,“百姓才藝大比拼”、“非遺展示”、“排舞大賽”等都可以在文化禮堂里舉行。
2.3禮儀活動要推陳出新
禮儀活動的設計,一方面要傳承,另一方面要對傳統禮儀進行改造,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在組織開蒙禮、成人禮、孝老愛親禮等富有民俗特色的禮儀活動,傳承傳統禮儀文明的同時,也可以開展村干部就職宣誓禮、新兵入伍壯行禮、新入學大學生成才禮等都是很好的創新。
3挖掘地方特色、弘揚鄉賢文化
堅持建設標準,是推進文化禮堂建設的基本要求和質量保證,而挖掘地域特色、弘揚鄉賢文化是確保農村文化禮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從設施層面說,農村大多比不上城市的先進,那么如何才能有“人氣”呢?農村雖設施簡陋,但和城市比有獨特的文化資源。因而,我們在文化禮堂建設上要充分挖掘地域資源,做足農耕文化、傳統文化、鄉賢文化和禮儀文化等地域文化的文章。如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利用豐富的鄉賢文化資源,以鄉賢文化為底色,系統挖掘和整理古今的鄉賢事跡,廣泛傳播和頌揚優秀的鄉賢精神,織就了美麗衢江的新畫卷,涌現出一批“最美新鄉賢”典型——“溫州鐵嘴”李丁富回鄉立家訓、修祠堂,建百姓書院,專門設立“衢州學者館”,建設農耕文化館;衢州書畫篆刻家田人出資修建蘊真閣書畫藝術館;云溪鄉蔣村“墻繪名人”胡正亮組建民間墻繪隊伍,為新建的文化禮堂繪制墻畫;廿里鎮民間工藝大師柴春福回鄉潛心雕刻,設置雕刻展陳館;臺灣現代汝窯大師徐瑞鴻先生落戶衢江,建設三陶軒古名窯……衢州,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響的鄉賢谷文化,更好地發揮了文化禮堂的教育教化功能,為農村文化禮堂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總之,農村文化禮堂讓“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日益成為農村文化禮堂的主人和主角,它不僅成為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助推平臺”,更是成了農民群眾引以為豪的“鄉村秀場”。他們用包羅萬象的形式,牢牢構筑起了屬于他們、屬于時代的“精神家園”!
作者簡介:
張嵐(1987.4~),2013年畢業于衢州電大法律本科專業,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