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丹
摘 要:清雍正時在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是一次重要的社會變革,適合當時西南地區的實際情況,是中央政府解決民族問題采取的有效措施。本文從原因、過程、結果、影響四個方面梳理了雍正朝在西南地區大規模的改土歸流,有利于對西南地區的歷史和現在的發展有更好地認識,還可以以史為鑒,為當代的民族政策服務。
關鍵詞:雍正朝;西南地區;改土歸流
我國的西南地區是歷史時期自然形成的一個地域概念,主要包括云南、貴州以及四川三省,湖北、湖南、廣西的部分地區也在其中,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中央政府針對西南地區的治理采取不同于內地的政策:改土歸流。
1清雍正時期西南地區改土歸流的原因
在西南改土歸流的緣由,首先是土司制度的弊端。在經濟上,土司統治的地區,土司占有絕大多數的耕地、山林、水源,土民只有零星而少量的土地,無地或少地的土民被迫依附于土官,形成土司對土民的人身占有關系,土司常“借多征稅收以自肥”,嚴重地阻礙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在政治上,可以說土司在一定程度上是地方政權的代表,擁有軍隊、監獄和制定各種成文的或不成文的法令,具有一定的地方割據性。隨著邊疆地區的進步,土司制度保守、落后的一面逐漸凸顯。其次,經過順康兩朝的努力,國內的局勢比較安定,北方邊疆地區基本穩定,南方地區的各路抗清武裝力量已經被消滅,同時,清王朝從各個方面對土司進行限制,改變以往朝廷間接統治土司的狀況,有效地加強了對土司的管理,土司在一定程度上與流官相差無幾。一些無權的土司極力要求改為流官,在一定意義上也加速了雍正時期在西南地區大規模改土歸流的進程。再次,在思想上清統治階級新的民族觀已基本形成。不同于明代“夷夏大防”的大民族觀,滿清皇帝形成了“華夷一體”的民族團結、平等觀念,認為各個民族都有權利在統一的國家內平等地發展。在這種新的民族觀的指引下,同為少數民族的清帝必將把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納入王朝直接統治而后快,而貴州苗疆的反亂為清政府提供了對附近土司進行改流的借口。
2清雍正時期西南地區改土歸流的過程與結果
雍正四年(1726年)春,鄂爾泰巡撫云南兼總督事,上奏朝廷的《改土歸流疏》,奏請改土歸流并提出了具體的改流方案和措施,得到了朝廷的允可,并委以主持。雍正六年,西南土司區域改流工作全面展開,清廷把改流重點放在云南、貴州,其次是四川、廣西。改流過程中,朝廷依仗武力,主動出擊征討,廢除大批土司,并借勢將十余處原無統屬的“化外苗疆”開辟歸流。雍正九年以后,則把重點轉移到湖廣、四川、廣西,雖少用武力,在朝廷聲勢浩大的攻勢之下,土司深受威懾而自請改流者較多。到雍正末年,西南未改流土司,在數量上已較明末大大減少。
此次改土歸流,對不同地區和不同表現的土司,分別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如對西南地區的云南土司,鄂爾泰提出以瀾滄江為界,“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內宜流不宜土”。在四川省則是艱難而血腥的,以“用兵為先”,重點軍事打擊烏蒙、芒部、東川、涼山及大小金川土司。在廣西,則“先改土司,后改目”,削其大而存其小,憑借土目以作維持。在湖廣則將永順、保靖、桑植、容美四大土司,盡行革除。此次改土歸流涉及面之廣,規模之大是空前的,成為雍正時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措施。改流以后,朝廷在西南五省共設流官治所152處、計云南36處、貴州31處、廣西20處、四川23處、湖廣42處。盡管改土歸流聲勢巨大,涉及面甚廣,但雍正王朝從其力所能及的角度考慮,也沒有采取將土司盡行革除的策略。
3清雍正時期西南地區改土歸流的影響
清雍正時期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是一項影響重大的民族政策,能夠在當時的條件下實施,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都是非常重大的。
首先,在政治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改土歸流本質上是政府可以對地方政體、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的全面調整。改土歸流以委任的流官代替世襲的土官,標志著封建地主制戰勝了封建領主制,并確立了封建地主經濟的主導地位。它消除了土官統治獨霸一方的割據狀態,同時消除了長期以來無法避免的土司叛亂和彼此之間的仇殺,各土司地區完全納入了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有效地促進了清王朝對西南地區的統治。
其次,在經濟上,改土歸流將過去土司的各種私征、勒派和一切無償勞役等都一律廢除,減少了西南地區人民的稅收,減輕了他們的負擔;原來土司所占有的大量土地,大部分被官府沒收。這一舉措解放了生產力,使得一部分農民擁有田地,促進了他們勞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批漢人進入西南地區,使該地區與其他兄弟民族交往增多,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西南地區人民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
再次,改土歸流推動了西南地區社會發展的全面進步。改土歸流最重要的成果是在“素不識字”之鄉大力興辦學校,發展教育,打破了土司對學問的壟斷,使土司專享的受教育權利普及到各族民眾,推動西南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獲得了超過以往任何歷史時期的大發展。
總之,雍正朝改土歸流作為封建王朝的一項重要政治改革,雖然成效卓著,但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其突出的表現仍是由于對土司制度缺乏根本的認識,導致了改土歸流的不徹底性,但是我們還必須承認其在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用實事求是的觀點來審視它,有許多值得借鑒和參考的地方,也有許多需要重新認識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李言.大清王朝[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03:35-37
[2]馬菁林.清末川邊藏區改土歸流考[M].四川:巴蜀書社,2004:306-307
[3]余宏模.論清雍正時期貴州的改土歸流[M].貴州民族研究(季刊),1997,[4]方鐵.清雍正改土歸流的原因、策略與效用[J].河北學刊,2012,3
[5]黃秀蓉.夷夏變遷與明清改土歸流[J].廣西民族研究,2007,3
[6]黃秀蓉.論清代改流與中國西南疆域整合[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7]王春玲,于衍學.清代改土歸流成因分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