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石玉
摘 要:古籍是指的那些未經過現代印刷技術加工的書籍,從春秋戰國到辛亥革命,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中,留存下大量的珍貴古籍。這些古籍是古代文化、科技的傳承和見證,擁有很強的研究價值和保存價值。但是由于年代久遠,古籍經手的次數很多,免不了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害,而大多書籍被珍藏在各類圖書館中,如何很好的修護古籍?如何很好的研究古籍?如何發揮古籍應有的價值?這些問題不斷困擾著我們。本文就古籍的界定和修護工作的重點著手研究,在圖書館古籍修護的實際工作中發現和分析一些問題和阻礙,進而對未來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進行一些合理化的思考。(古籍是指有古代的裝幀形式,辛亥革命以前的)
關鍵詞:圖書館;古籍;修復;書籍;紙張
1 概況
1.1 古籍的界定(古籍是中國古代書籍的簡稱,1912年以前出版而且是具有古典裝幀形式的書刊資料)
從印刷技術上說,我們將那些為(未)使用現代印刷技術印刷的書籍稱之為古籍。從時間上來說,古籍的年代從春秋戰國一直到辛亥革命時期。從古籍使用的語種來說,雖然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很多曾經強盛一時的少數民族都擁有自己的語言,并且也用本民族的語言撰寫書籍,但是整理方法上面擁有另外一套專門的學科,因此在這里,我國的古籍就僅僅是漢族語言文字撰寫的書籍。
1.2 古籍修復工作的特點
古籍的修復工作應當是“整舊如舊”和進行一些預防性的修護。預防性修復采取的保護措施是預防性的,目的是避免對古籍實施較大規模的干預[1]。古籍的修復不如提前進行有效的預防,防火、防光、防火、控制濕度溫度、防霉、防蟲、防鼠、防有害氣體和塵土、防破損等等。由于古籍材質的不同,而選擇性的進行相應的防護措施。在修復工作中遵循安全性、真實性、最少干預、可逆性、可識別性、適宜性、相似性和規范性等原則。
2 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中的問題和阻礙
古籍修復工作的重要在于是對歷史文化傳承的一種資料性的保護。可是就現實的情況而言,古籍修復工作的問題還很多。
2.1 專業人才缺失
縱觀我國各省市圖書館的古籍修復人員時,能夠發現古籍修復的專業性人才嚴重匱乏。就2007年的數據顯示,(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藏有191萬余冊古籍,破損數量過半,古籍修復人員有19名.這句不要,寫大概)待修復古籍的數量與修復人員的數量比如此懸殊,這還是國家性的圖書館,就更不要提省級或者市級的圖書館了。而且各級圖書館中,擔任古籍修復工作的人員,很多沒有專業資質,有些甚至是某些崗位工作人員兼職做古籍修復的工作。因此在技術和經驗能力方面,我們可以用“捉襟見肘”來形容現實中的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
2.2 保護與借閱之間的矛盾
圖書館是供讀者借閱書籍的場所,古籍具有很高的研究和閱讀價值,可是在借閱過程中,一些不當的舉動會造成古籍的人為性損壞,雖然由于古籍的脆弱性,有些損害是難以避免的,但是有些確實可以避免的。讀者借閱古籍,使用的筆墨、手上的汗和油脂都將會對古籍產生極大的損害。如果將古籍放置在控制濕度溫度的玻璃書柜內,禁止借閱,在技術層面上確實是個保護古籍的辦法,但是如此一來,古籍便失去了傳播知識的能力,這與古籍撰寫的本身目標和建立圖書館的目的產生了歧義。在這種情況下,古籍的保護和借閱之間產生了一些矛盾點。
3 進一步改進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的思考
3.1 技術、概念等各方面的創新
古籍修復事業中的知識創新是整個行業中傳統修復技藝的提高、人文內涵豐富和延續的根本基礎,是引領古籍修復理論和技術發展的風向標[3]。古籍雖然是老的,但是其修復工作技術和概念是需要不斷的創新。目前使用的修復技術和概念,也僅僅是在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知識理解層面上最佳的,確不能說是絕對對的,很多修復問題,我們還沒有更好的辦法去解決,這需要圖書館古籍修復的專人人員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創新。
3.2 加強古籍修復人才的吸收和培養
圖書館作為古籍專業人才的就業場所和發揮所長的地方,應當在培養人才方面起到引領的作用。重視古籍修復人才的價值、提高古籍修復人才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待遇,在招聘的時候,選取擁有古籍修復知識和專業技術能力的人員,擔任古籍修復工作的人員必須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在文學和古籍方面有較高的了解和認識、同時還必須擁有高度的職業責任心。對于那些已經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人員,要提供給他們學習和提升能力的機會,鼓勵他們去進修,定期與其他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人員交流經驗。逐步的擴大圖書館古籍修復隊伍,避免老中青的斷代,以保證成功的經驗和技術得以傳承。
3.3 緩解古籍借閱與保護的矛盾
古籍的脆弱性,讓其難以堪當借閱的重任,可是又不能不借閱。但是我們可以將古籍掃描或者復制,讀者可以下載電子版的古籍,也可以借閱復制版的古籍,這樣既能夠有效的保護古籍,也能夠將古籍的知識提供給需要的讀者。如此,古籍的中記載的歷史文化也能夠很好的傳承下去。
3.4 建立并完善古籍修復檔案
古籍修復檔案的內容包括:古籍的掃描版本、修復古籍的時間、修復古籍的次數、每次修復古籍所遇到的損害程度和原因、修復古籍所用過的所有技術、方法和材料、以及在每次修復古籍工作中參與修復的人員。建立并且完善這樣一個檔案,首先是對古籍中記載的知識的一種電子化管理;其次,這種檔案的存在對于研究古籍修復方法和技術的有效性,是一種詳細的記錄;同時前人的詳細古籍修復記錄,對于后人繼續對古籍的修復,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可靠的技術參考;對古籍修復工作的創新是一種很好的佐證。
4 總結
古籍修復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工作,就其工作量而言,可以稱作是一個工程。這是一個需要擁有良好責任心、較高的文學素養、古籍鑒定能力、紙張工藝知識、較強動手能力和敏捷思維的工作。如此的一個重要性的工作如今卻面臨著缺少專業性人才和管理無力的局面。在未來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建設中,吸納和培養人才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保持在古籍修復和保護的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不拘一格的思維能力是古籍修復工作的發展前景,可以用信息化的手段在古籍借閱和古籍保護中尋找到平穩的支點,建立并完善古籍修復檔案,并將之放置于信息化的平臺中,在記錄修復技術和過程的同時,還能夠為各級圖書館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同行們提供一個業務交流和技術探討學習的渠道,相信也能夠更好的促進古籍修復事業的可持續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偉生. 古籍修復原則[J]. 國家圖書館學刊,2007,04:79-83.
[2]黃琴. 加強古籍修復人才隊伍建設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 貴圖學刊,2014,03:54-57.
[3]張宛艷. 新世紀10年圖書館古籍修復中的科技創新研究[J]. 高校圖書館工作,2011,0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