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婷
摘 要:1、通過科學課程,研究性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2、通過開展課外和校外活動以及各種競賽活動來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關鍵字:科技活動;實踐;創新;德育
科學作為一門對兒童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基礎學科,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注重讓兒童在自己的探索中獲取知識,發展觀察、實驗、思維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充實和提高學生的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
1 崇尚科學為宗旨的思想教育功能
科技活動課,是以學習科學知識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標的一門新型課程。它不是空洞說教,而是讓學生在學學做做、玩玩樂樂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幾年來,我校的老師通過宣傳科技知識,帶領學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孩子們了解到:從古代的“四大發明”,到今天電子網絡的誕生;從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到今天地震情報的預測;從皇帝乘輦而行,到今天宇宙飛船遨游太空,無論哪一項發明創造,都不是憑空想象,而是依靠科學才能獲得成功。
教學實踐中,我們讓孩子們懂得:任何一項發明創造和科學實驗的成功,都非一人所能,而是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比如做實驗,眾多的實驗器材、復雜的實驗程序,如果一個人做,就會手忙腳亂,弄不好,會影響實驗的正常進行。于是,任課教師努力創設合作式學習環境,分開小組,明確分工,團結協作,為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交往能力的發展和團結友愛精神的養成搭建了舞臺。
科技活動課的常用方式——做實驗,但是實驗工具、實驗材料從何而來呢?都去花錢買嗎?這樣太浪費了,也不可能。許多生活中伸手可得的東西拿來就用。一個深奧的道理,可能只需一個可口可樂罐、兩枚小鐵釘的操作就能證明。在《混合身邊的物質》一課的教學中,只用小蘇打和白醋各一份,小匙一個,玻璃杯2個,火柴。讓他們從實驗中知道物質混合后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混合后沒有新物質的產生叫物理變化;一種是混合后有新物質的產生叫化學變化。
可見,科技活動課,在普及科技知識、增強科學意識的同時,將思想教育有機地統一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
2 以觀察分析為切入點的思維功能
觀察是感知的過程,生動直觀的實驗,可以形成強化刺激,使大腦留下持久的印象。特別是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對不明白的問題,總想問個究竟。因此,作為科技活動課老師,要積極地引導他們去探索,去發現,并對從觀察中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1、用“發現法”啟發學生的直覺思維
“發現法”是美國的布魯納教授最早提出的。注意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學科的基本結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象,啟發學生的直接思維。
例如:在《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實驗中,要往一定量的水中加入食鹽,馬鈴薯才能浮起來,這個實驗看起來很簡單,但究竟應該在一定量的水中放人多少食鹽,才能使食鹽溶液達到飽和進而突出實驗效果呢?老師沒有急于給答案,而是為學生準備了天平、小勺兒、燒杯、以及一些容積小的用具,讓學生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分別用這些用具盛食鹽,并放入水中加以攪拌。一會兒,結果就出來。達到了實驗目的。由此說明,不論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科學家還是小學生都要使用直覺思維,從中得到啟發,并自覺地學習科學知識。
2、用觀察法啟發學生的想象思維
學生的觀察,除在實驗室中進行外,還可以把他們帶到自然環境中,擴大他們的視野,啟迪他們的思維。
春天鮮花盛開,秋天果實累累,可同學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常常視而不見。于是,老師便利用這現有的自然環境引導學生觀察,并加以想象。如:高大的泡桐像護衛國旗的士兵;碧綠的爬墻虎像一面碩大的絲網覆蓋著教學樓;成串的海棠像紅珍珠垂掛在枝頭;火紅的柿子像在樹梢點燃的小燈籠……同學們在觀察中想象,在想象中
思維。
3 動手操作為途徑的實踐功能
實踐是指人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一切活動。實踐不但是認識的源泉,而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未來社會最需要的就是勇于創造、勇于實踐的新型人才。小學生好奇心強,對什么都想摸摸,動動,做做,這正是我們培養他們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心理基礎。科技活動課給孩子們開辟了廣闊天地,使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增長才干。
例如:科技老師在組織學生“用雞蛋做游戲”的教學活動中,目的是讓學生選擇多種方法區別生熟雞蛋,并獨立完成雞蛋沉浮的實驗。課前,老師準備了兩個完全相同的透明容器,里面分別盛上清水和適當濃度的鹽水,并用特制的夾子把雞蛋輕輕放人容器里。一杯溶液里的雞蛋沉入水底,另一杯溶液里的雞蛋則浮出水面。為了消除學生的疑慮,老師把雞蛋打破,讓學生看到實驗用的雞蛋確實是生的、新鮮的。此刻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各種觀點噴涌而出。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他們迫切要求自己動手做實驗。于是,老師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親手試一試。他們一點一點地往容器里加鹽,仔細觀察雞蛋在容器里的變化。結果表明,在水中加鹽密度增大,浮力增強,雞蛋就能浮起來。而這一奧秘是在學生親自動手的過程中發現的,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除此之外,學校在普及科技知識的基礎上,尤其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學校將喜愛科技且有一定特長的學生組織起來,成立科技班,請有經驗的老師進行輔導,同學們對此極感興趣。活動中,他們親自動手制作航模、艦模、車模。為方便學生活動,學校購置了車模軌道,老師還帶他們去試飛、試航、試車,并參加市區比賽。還有眾多同學的小發明、小制作也連連獲獎。學校幾年來連續榮獲科技先進集體和先進單位稱號。
可見,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活動,離開活動,我們也無從研究學生能力的培養。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親自動手,他們的能力才能形成和發展。
4 課外活動為延伸的德育功能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響,以培養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而實際鍛煉是使學生在學習、社會活動、勞動及日常生活實踐中接受教育的好方法。只有在實踐活動中經受鍛煉,才能使學生所獲得的道德觀念變為道德行動。為此,我們學校將科技活動課的內容,有機地延伸到課外活動之中。
大自然包羅萬象,奧秘無窮,僅僅靠課堂上獲取知識是有限的,教師應當以開放的心態和觀念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使他們的探究活動能突破時間的限制和教學空間的束縛,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所學到的學習方法在課外進行探究,解決實際問題,進行“再實踐——再認識”,以期鞏固和擴展所學知識。這一環節的教學內容不應該是前面相同的重復性的內容,而應該是綜合性的聯系實際的、學生喜歡并通過努力可以完成的內容。新課結束后,可以利用投影、錄像等展示生活中與新知識有關的現象,讓學生去分析、判斷、解決;也可以留下幾個問題鼓勵學生課后去探究;還可以讓學生根據已學的知識和實際情況,自己動手搞一些小制作、小發明等。如學了《風》一課后,讓學生制作空氣流動演示箱;學了《磁鐵》一課后,引導學生發明磁鐵玩具;學了《熱脹冷縮》一課后留下兩個問題:(1)想一想,還能用其他材料做今天的實驗嗎?(2)其他的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嗎?如何驗證?鼓勵學生課后繼續去探究。這樣把課內探究延伸到課外,既鞏固擴展了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又有利于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培養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7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科學教師教學用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