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喉是人體的上呼吸道。這些部位,以及與它們鄰近的扁桃體,被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導致的疾病,稱為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很高,一年四季皆多見,尤其是春、冬二季。有些人經常反復發病,兒童發病尤多。
上呼吸道感染在中醫看來,雖然有不同類型,但當今臨床所見的病例以熱證最多。各種類型都具有起病較急,合并打噴嚏、流鼻涕、鼻塞、咳嗽、咽痛,或者發熱、畏寒、身體酸楚疼痛等癥狀,熱證類型還具有舌紅、苔黃、眼睛紅、尿黃、手足熱、咽干燥、咽熱辣感、咽充血等特征性的表現。
對于上呼吸道感染這類疾病,西醫比較重視外因,也就是病原微生物;中醫卻更加重視內因,也就是患者的身體狀況。同一種疾病之所以呈現不同的證型,關鍵不是外因,而是內因。病原微生物之所以能夠感染一部分人,而不能感染另一部分人,主要是因為被感染者的身體早已有狀況。熱證類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一定發生在那些身體陰氣虛弱、陽氣得不到制約、體內有火的人群。正是身體的這種狀況招致感染。中醫講“內外相召”,就是這個意思。
西醫對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大多采用抗生素,當今抗生素濫用的情況很普遍,由此帶來的健康問題很多。其實,屬于熱證的上呼吸道感染,可以使用上清普濟散治療。這個方子一面清熱瀉火,一面補養人體陰氣;既對抗病原微生物,更調整身體狀態。
方藥:玄參、麥冬各30克,生甘草、桔梗、牛蒡子、柴胡、黃芩、升麻、連翹各20克,黃連、馬勃各10克。
用法:以上11味藥物,搗成粗末,混勻,分為10份。每次取1份,加水約300毫升,小火煮沸,維持5~10分鐘,過濾,待溫度合適時服下。小兒每次服80~100毫升。病輕者,日服2~3次。病重發熱者,日服可5~6次,甚至每2小時服1次。將藥物裝入PET抽線袋煎煮更好。
方解:本方主要來源于清代著名醫家吳鞠通的代賑普濟散。玄參、麥冬、生甘草酸甘化陰,補肺、腎陰氣,清熱制火。柴、芩、連等藥物共同發揮清熱瀉火、解毒散邪的作用。本方能清除頭部乃至胸肺部的火熱,普適性強,故方名“上清普濟”。將飲片碎為粗末,加水煎煮,這是自宋代以來廣泛采用的煮散法,藥材含有的功能物質更容易被提取,具有節約藥材、提高藥效、縮短煮藥時間等優點。本方內外兼治,扶正祛邪,綠色安全。
本方不僅能治上呼吸道感染,能清人體上部火熱,其他許多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炎癥,如皮膚瘡癤、牙周炎、口舌生瘡、眼結膜炎(目赤腫痛)、中耳炎(耳內脹痛)等,屬于火熱類型者,也皆可適用。平時可預備一些,用PET抽線袋分裝,密封避光防潮貯藏,臨用時取出煎煮,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