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彧
摘 要:小學生因其步入校園學習的時間較短,加之心理上的不成熟,極易產生畏學心理,影響了教學質量,甚者影響了學業。而小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更易產生畏難心理,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十分必要。無形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恐懼,建立學習自信心。實踐教學中,教師要以健康的心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潛移默化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心理健康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在引導學生探究、理解、掌握一定知識、技能,發展他們智力和創造力的同時,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學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種積極措施,以消除教學過程、評價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學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使學生能在寬松、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學習,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談一些看法和做法,與同仁共勉。
1 教師要有健康的心理,陽光的行動,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其行為舉止往往影響著他身邊的一大批學生。一個老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以一種親切、信賴的目光;一句熱情而飽含激勵的話語,給學生以勇氣,就會使他們產生一種樂觀的學習態度,以此感染帶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則可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學生會從老師的身上學會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相反,教師情緒失控,對學生的行為不滿,火冒三丈,嚴加訓斥,不僅會使課堂氣氛驟然緊張,而且會令學生望而生畏,產生厭學情緒。心理健康的數學教師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陽光的行動引導和感染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2 利用學生間的相互教育,促進心理學生健康
同學之間,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語言,較為接近興趣愛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學中可以把一些熱點問題拿出來讓學生討論:例如,“數學作業錯題較多怎么辦?”“怎樣才能學好數學?”“你應該怎樣做?”讓學生在討論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影響,從而獲得一種最理想的心態,以提高自身的心里素質。
3 為學生搭建成長與體驗成功的平臺與機遇
1、創設情境,引發問題,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協作,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欲望。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心理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將要學習的知識放回到生活的某個事件中,形成一個含有數學問題的原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對事件進行觀察、分析、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構成學生已有知識與解決現實問題之間的“沖突”,激起學生探究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欲望,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從而接近學習難點,消除對學習內容的陌生感和畏懼感,讓學生在不斷解決矛盾的數學活動中,逐漸地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引導和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獲得成功,不斷提高學習的自信心。同時,要大膽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倡導團隊協作,不同學生間互交朋友,形成積極向上學習的集體氣氛,讓學生中聰明者不驕傲自滿,而是繼續努力、樂于助人;思維遲緩者也不自卑,而是虛心誠懇。例如,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時,在明白周長意義的基礎上,我拿著一張照片對大家說:“我要為這張照片制作一個相框,需要準備多長的相框料?請大家幫老師算一算。”這時學生興趣盎然,紛紛拿出尺子量與照片等大的學具卡片(A4紙的一半),巡視時發現:有的學生4條邊的長度都量了,有的就量了一條長和一條寬,反饋上來的算式有: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師生對這些算法進行比較分析后,認為上述計算方法都是正確的;然后因勢利導問:這些算式中你認為哪種算法最好記,最簡便?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最后確定(21+15)×2=72(cm),最簡便。并由學生歸納出:長方形的周=(長十寬)×2,這節課的許多內容都是由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歸納、總結的,在課堂小結時,他們為自己會學習而感到高興和自豪。
2、分層要求,運用積極合理的評價,促成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學習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教學中既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又要避免不分對象“一刀切”的弊端,就要求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對學生實現“目標分層、施教分層、評價分層”。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實際水平的層面上學習,堅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原則。充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真正為學生營造出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圍和學習環境。
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經常性地評價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同時也能促進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加以肯定,突出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準確把握、積極合理評價每一位學生,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積極悅納自己。讓不同的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達到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4 要重視給學生提供適時援助,用愛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愛是教育的基礎。當教師全身心地愛護、關心、幫助每一個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時,愛就成了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因個體差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遇到聽不懂的情況時,就會產生心理認知障礙,苦惱,急躁,對學習喪失信心、情緒低落等,進而會產生厭學情緒。此時教師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伸出關愛之手,給予及時恰當引導和幫助,幫助學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難。提供援助時應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失誤和波折,不要諷刺、挖苦,要給予充分的理解。
總之,小學教育階段較之其它時期更應該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視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間的相互滲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使學生心理健康達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