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霄瀾
摘 要:文章系統梳理了國內外高校學生數字能力評價現狀,總結國內外大學生數字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利用文獻研究法和引文查找法,分析國內外文獻對于大學生數字能力評價的維度,從而了解國內外高校學生數字能力評價的總體情況。
關鍵詞:大學生;數字能力;指標體系
1 引言
數字能力是目前西方發(fā)達國家新媒體研究者和社會熱議的核心詞匯。據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一項研究指出:數字能力極有可能轉化為一般技能,因為它們適用于90% 的職業(yè),并在整個歐洲聯盟場所得到高度重視。歐盟統計局調查顯示幾乎所有企業(yè)的95%的人均會上網;在工作中電腦族占勞動力的53%,其中44%的人需要連接互聯網進行工作。在今后的技能需求趨勢研究顯示,對于數字能力的要求很可能出現在大多數行業(yè)和學術專業(yè)。隨之,歐盟建立了公民終身學習數字化能力八大關鍵技能。同時,隨著數字技術變得越來越普及,大學生群體的數字能力逐漸得到研究者以及教育部的重視,需要量化特定用戶群的數字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測量數字能力涉及到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以便歸納群體數字能力特點和參與者的態(tài)度。
2 高校學生數字能力評價的必要性
歐盟數字能力框架分析報告中,將數字能力定義為,自信地、批判性地、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實現、工作、就業(yè)、學習、休閑娛樂、決策或社會參與等相關目標所需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集合。國際教育技術協會就世紀學生所應具備的素質,提出了以下這六方面的要求:使用技術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基于一定工具的交流協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數字化公民素養(yǎng),這些能力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學生要具備使用數字工具進行學習的能力[1]。21世紀的教育應當推動人類使用新工具的技能并理解“數字能力”這一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生存能力[2]。然而,國際調查和學術文獻研究指出,許多人缺乏數字能力。青年人雖把空余時間都用在網上,但主要以之作為娛樂手段,應用于學習、創(chuàng)新方面的非常少,年輕人對數字技術的使用步入了誤區(qū)[3]。同時,隨著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逐年擴張,大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對社會產生的越來越重要的影響。高校學生要想更好的立足于社會,就應當具有優(yōu)良的信息素養(yǎng),數字素養(yǎng)為基礎,提高自身數字能力,為當代青年樹立優(yōu)秀的榜樣,所以對大學生數字能力要素調研勢在必行。
3 國內外數字能力研究回顧
3.1 國外數字能力評價相關研究回顧
數字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是國外數字能力研究中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依據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全方位指導,從而指導教學內容與教學體系的設置,以此提高高校學生的數字能力。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對高校數字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起步較早。國外對大學生數字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和媒體能力—、交際能力、技術能力、消費能力等。其中大多數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以及訪談法進行,如:Galina V. Soldatova 等學者將數字能力劃分為知識、技能、態(tài)度、責任四大部分,研究強調了教育對提高澳大利亞學生與民眾知識和技能的必要性。學者Shariman分析了馬來西亞大學生的數字素養(yǎng)能力現狀,發(fā)現雖然學生喜歡數字內容與各種方式獲取信息,它們不能跨越語言障礙,注意力不集中,低動機等問題,缺乏在數字內容的網站所獲得的信息或主題的語義實踐。學者Wan Ng的研究認為本科生數字技術的不熟悉可能是由于在進入大學后缺乏整合信息通信技術的學習,在學校的相關課程中應將各種學習,展示,合作和評估工具融入學生的學習中,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更高的知識與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字能力。學者Antonio Cartelli討論了數字能力框架的不同維度,將新的框架用于調查學生的數字能力,并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結果,分析其認知與技能及相關能力。學者Cakmak,Tolga等通過土耳其開放課程聯合案例的項目,對新的學習者所必須具備的數字素養(yǎng)技能進行評估,從語言、文化、學術需求等維度創(chuàng)建了用于評估數字素養(yǎng)技能的OER的評價檢驗表。
3.2 國內數字能力評價相關研究回顧
隨著國外數字能力、信息素養(yǎng)標準研究的深入,我國的專家、學者及有關研究人員也研究出了一些針對大學生的數字能力的相關研究。基于信息素養(yǎng)與數字素養(yǎng)與數字能力與許多交叉點與相似之處,所以,信息素養(yǎng)標準可為數字素養(yǎng)標準提供一定參考價值。由于我國與國外的高校學生自身的差異、教育模式和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導致了在數字能力評價要素、指標維度上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王佑鎂分析與梳理了從數字素養(yǎng)到數字能力的演變過程,并結合美國21世紀技能框架、歐盟數字能力框架以及其他數字素養(yǎng)框架提出了數字能力框架整合模型,在該模型中輸出能力的構成要素包括數字工具知識與技能、高級知識與技能、數字應用態(tài)度。黃文斌將使用數字資源的能力稱為數字能力,包括了技術能力、專業(yè)知識和信息素養(yǎng)3個條件[4]。
4 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原則
4.1 客觀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作為評價工具,是項目評價的標準,應該客觀真實的反映出大學生數字能力水平,因此,應該具有客觀性原則。
4.2 系統性原則
評價指標應分為層級,各自具有其獨立性,又相互聯系,形成完整的評價體系。
4.3 可操作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的調研過程、結果與數據應當切實可行,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4.4 可調整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既要保持整體的穩(wěn)定性,又要具備一定的可調整性。評價指標具有多變性。當評價目的或評價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具體評價指標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5 結論
首先,根據筆者總結,數字能力評價所涉及的各維度狀況,可歸納出四種基本評價類型,一是在國外的數字能力評價中比較注重技能構成要素及其形成的框架是否合理,如對于搜索引擎的使用、利用信息完成特定目標、管理信息安全等;二是國內外都比較注重知識能力,比如搜索引擎的使用、鑒別與篩選信息、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識等;三是在責任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合法使用版權文獻這一要素;四是強調數字能力中知識、技能、態(tài)度以及責任四大能力的相互匹配的評價。
其次,通過綜合分析國內外學者對于高校學生數字能力評價標準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國開展數字能力教育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對信息素養(yǎng)、數字素養(yǎng)的內容體系等方面,都有較廣泛且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但在數字能力評價標準方面并未形成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具有我國特色的評價標準。鑒于此,我國教育界以及相關部門應該加快評價標準體系的步伐。
參考文獻
[1]李遠. 大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現狀調查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
[2]何煒. “數字能力”掃盲和發(fā)達國家數字能力培養(yǎng)工程[J]. 新聞研究導刊,2014,01:39-43.
[3]周鳳飛,王俊麗. 歐盟DIGCOMP分析及啟示[J]. 圖書情報工作,2014,S1:122-129.
[4]黃文彬,劉天祎,張久珍. 基于用戶數字能力探討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J]. 圖書館雜志,2015,05:46-51.
[5] 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an e-Skills Week 2012 Wraps Up[DB/OL]. http://eskills-week.ec.europa.eu/web/guest/news,2013-01-26.
[6].Wan Ng.Can we teach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literacy?Computers & Education 59 (2012) 1065–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