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開元
上一期的文章介紹了《100個改變攝影的偉大觀念》一書,并簡述其中有關攝影的幾種玩法。本期繼續為大家介紹幾種有關攝影及其衍生領域的玩法。
書中排名第45位的是明信片。雖然已是數碼時代,但明信片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徜徉于巴黎或哥本哈根街頭,售寄明信片的攤位和貨架在鬧市區隨處可見。當然,這已經比半個世紀前少了許多。據說曾有人統計,明信片真正寄出去的不到生產總量的一半。購買明信片的人大多是沖著上面的圖案。這些圖案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可以涉及一切題材”的照片。那時人們把攝影當作一門新興藝術,明信片的種類也有萬余種。因此,明信片的發行版稅對許多攝影師來講都是一筆可觀收入。對于這些人來說,攝影能不好玩兒嗎?
名列第56位的是人民的藝術。無論從何角度、何時期講,這條對攝影的評價都是最公正且恰如其分的。攝影術沒有問世前,留下珍貴瞬間或親人的形象對于普通人來說形同做夢。攝影誕生后,這一夢想逐漸成真。中國由于條件的限制,攝影真正進入大眾化領域要比西方攝影強國晚幾十年。1930年代,美國已成為世界高檔攝影器材的最大市場。1936年,美國的一期
《財富》雜志刊出一篇專文,副標題為“因10萬臺來自德國的高級玩藝兒而引起的轟動”,其中提到美國的富裕階層癡迷于昂貴的德制小型照相機。美國柯達公司此時也步入快速發展期。美國的照相機與牛仔褲和快餐一樣,走的是大眾路線,美國生產的柯達牌照相機,那時大約只賣5美元。這一務實做法,確為攝影成為人民的藝術做出實質性貢獻。1943年,正值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激戰正酣之時。柯達公司卻在此時于本土推出一本用上等光紙印刷、黑白彩色兼有、厚達240頁的精裝硬皮書《如何拍攝好照片》。該書向讀者詳細介紹了從選相機、選膠卷,到如何拍照、沖印等所有環節的方法,同時配有大量黑白和彩色插圖。柯達公司這本書的印制水平比10年后德國愛克發公司出版的同類圖書還要高。可見美國在攝影普及方面的投入,即使在物資極其匱乏的戰爭期間都沒有停止。美國的照相設備雖不及歐洲精細,但低廉的價格直接促進了大眾化,大眾化就是人民化,攝影從此走進千家萬戶。
排名第61位的是圖片社。簡單來說,以銷售圖片為主要經營手段的機構被稱為圖片社。圖片社可以說是攝影形成產業發展后的產物。自20世紀初,人們拍的照片開始增多。專業的通訊社也積累了大量日常發稿照片。通常照片在第一次使用后再次被使用的概率只有十分之一,大多將被轉為資料保存。這些資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變成圖片社的“家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貝特曼圖片社就很知名,這家圖片社以刊發過的新聞照片作為“老底”,同時從民間征集人像、風光照片。1933年,貝特曼圖片社攜幾萬張底片“移民”美國。圖片社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吸引大量愛好攝影的人,每天和數不清的各種照片打交道,在當時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時報紙雜志處于黃金時期,對照片的需求量很大。一般規模較小的報社、雜志社雇不起專職攝影師,于是圖片社就起了很大作用。那時圖片社中具代表性的有設立在法國的馬格南圖片社(Magnum Photos),鼎盛時期有幾百位簽約攝影師。同時期的伽馬(Gamma)和西格瑪圖片社(Sygma Image Press)生意也不錯。新華社旗下的“中國圖片社”也曾是中國最具專業實力和資質的照片供應、洗印以及攝影器材銷售的綜合機構。它的服務對象上到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友人,下到全國機關廠礦和普通市民,其服務面之廣令馬格南等望塵莫及。
名列第77位的是自拍。不知是否可以這樣說:自拍是攝影帶給人類最大的樂趣之一。自攝影術發明并被廣泛使用以來,自拍是任何一個攝影者都會想到并嘗試的攝影花樣。在許多攝影者看來,拍攝自己和拍攝他人一樣重要。可惜早期相機設計者沒有成功設計出一款適合攝影者自拍的照相機,而攻克的難關是自拍者無法從取景框中看到自己的形象。記得曾經有一本畫冊,內容全部是世界各國攝影大師的自拍照。他們為了一張自拍照片,幾乎什么方法都用上了,可見攝影大師對自拍也情有獨鐘。自1960年代以后,中檔以上的照相機都已有自拍裝置,仍需要設置五秒以上的延時。手機雖然可以實現即時自拍,但自拍合影還是差強人意。這時還是要借助專業照相機的自拍功能,當然三腳架也是必不可少。
名列第66位的是新聞攝影。的確,新聞攝影記者在如今仍是一門招年輕人待見的職業,而其中不少人是受到“職業興趣”影響。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職業攝影人,都很難像新聞攝影記者那樣迅速看到勞動成果。1938年,德國有一個叫埃爾佛雷德·艾森斯達特的人,在職業登記一欄中首次填寫了“新聞攝影記者”當時這一令人奇怪的職業。此前,用照相機拍攝新聞照片的人已不少,艾森斯達特肯定不是第一人。不過由于當時攝影條件的限制,新聞照片無法完全、真實地記錄新聞現場。在德國135制式輕便照相機問世之前,笨重的照相機要完成一張照片的攝制,不僅程序復雜,拍攝成本也較高。所以過去的新聞照片和新聞很難同步。純文字消息早已能通過電報機發送,當天抵達并迅速印上報紙是不成問題的。但配合詞條消息的照片要想與廣大讀者見面,就要等一等。發生在遙遠地方的新聞,即使有人拍下來,800里加急送來也要好幾天。如日俄戰爭等重大新聞事件,西方重要媒體都派出隨軍的專職攝影記者,拍攝照片不下萬張,但這些照片很少直接反映作戰場面,被及時刊登到印刷媒介上與大眾見面的就更少。新聞攝影的題材已很普遍,但新聞攝影記者這一職業似乎還沒被人提及。原因很簡單,就當時條件來看,新聞攝影記者的就業面很窄,沒有多少媒體雇得起專職攝影師;而文字記者就業面寬得多,報社不用還有廣播電臺,實在不行在家里寫作,也不需昂貴的采訪設備。到了20世紀,德國率先發明并使用135制式照相機。這種照相機雖然成像質量稍遜,但提高了拍攝的隱蔽性,并降低操作難度,拍攝成本也隨之大降。這款相機幾乎就是為新聞攝影記者準備的。大約也是從那時起,發布重大新聞,僅有文字已經讓人感到不過癮,甚至其真實性都會受到懷疑,沒有一個報紙或雜志的主編敢不重視新聞攝影照片的拍攝,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報紙雜志的銷量。新聞攝影的黃金時期大約終結于1960年代,在我國大約要晚幾十年。這主要由于電視的出現,靜態的新聞照片怎是活動的電視畫面的對手?盡管如此,新聞照片在今天的影響力依然存在,它是語言無法替代的。它們中的經典畫面還會令人記憶猶深。
排在第84位的是寶麗來相機。這或許是攝影術發明以來最好玩的產品之一。自1948年以來,寶麗來相機幾乎成為連續幾十年最受歡迎的圣誕節禮物之一。相傳,寶麗來相機是一位父親應女兒的要求而發明。1940年代早期,埃德溫·蘭德帶著他的女兒郊游,自然少不了拍些照片作為留影。這時女兒問爸爸:怎樣才能即刻看到照片?那時,膠卷即使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最近的沖印店,還要等兩天才能完成洗印。這對于一個女孩來說實在是個漫長的過程。于是在1948年,蘭德向世界捧出了他的杰作——寶麗來一次成像照相機,但當時只能拍攝黑白片。1963年,彩色寶麗來相機正式登場,引起一陣轟動。發明人蘭德也因此成就而獲得美國政府頒發的“總統勛章”。一次成像照片雖然顏色差強人意,尺寸大小也受限制,但寶麗來相機畢竟滿足了人們急于看到照片的需求。今天的數碼相機也滿足了這樣的需求,但從好玩兒的角度講,數碼相機無法與寶麗來相機相比。因為后者還有一定“機械性”,當寶麗來相機的“口里”一陣響動后,吐出一張能拿在手里觀賞的照片,拍攝者的得意勁兒是用數碼相機比不了的。我國在1980年代也曾花大力氣研制一次成像照相器材,但只停留在黑白階段,彩色的一次成像相機始終達不到理想水平。后來隨著照相耗材的廉價化以及隨后而至的數碼化,使一次成像攝影技術黯然褪色。2008年,寶麗來公司宣布破產,于2010年重組上市后業績也是平平而已。由此可見,現代數碼科技給攝影帶來的是顛覆性局面。數字畫面(不是照片)可分文不取,即拍即看,隨時發布,大眾分享,且要量有量,質也很高,從根本上改變了攝影生態。在上期和本期提及的有關攝影的N種玩法與排序,僅是《100個改變攝影的偉大觀念》此書編纂者的一家之言,并不具代表性。書中提到的大部分玩兒法,都屬于艱澀難懂、操作復雜的傳統攝影技術,也許少數專業人才能從中獲得樂趣。文中向大家介紹的若干玩法只是挑選其中具有普遍性、大多數攝影人都能有所涉及的領域,至于每個人玩兒的程度如何,就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