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貴州水利建設之所以能“一路高歌”,離不開水利改革的“保駕護航”。
在貴州水利發展史上,“十二五”時期注定要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五年來,決戰水困的號角吹響黔中大地。全省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1122億元,是解放以來到“十一五”末總投資的3.1倍;全省新開工建設骨干水源工程156座,新開工項目個數是“十一五”時期的9倍;解決了1301萬農村居民和199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
“這是我省水利發展史上水利投資規模最大、建設進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強、綜合效益最好、群眾受益最多的五年。”省政府黨組成員、省委農工委書記、省水利廳廳長黃家培說。
找抓手 直面水困補齊短板
“山多地少、石多土少、雨多庫少。”這是典型喀斯特巖溶山區省份貴州的真實寫照。
“目前,貴州人均水資源達2800立方米,居全國第十位。人均用水量272立方米,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1%。”黃家培告訴記者。
兩者的強烈反差,揭示這樣一個事實: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農業省份,貴州水資源開發難度大,歷史欠賬多,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利工程年供水保障缺口大,工程性缺水仍然是貴州當前后發趕超中的一大短板,是制約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
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指出,要像解決交通一樣解決好水利問題。
2013年10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水利建設“三大會戰”和“小康水行動計劃”,以此為主抓手,貴州試圖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制約全省發展的工程性缺水難題。
“三大會戰”即全面啟動實施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和地下水(機井)利用工程三大建設,按照計劃,貴州將用8年時間建設骨干水源工程539座,引提灌工程160處,地下水機井1萬個,力爭到2020年實現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到150億立方米以上。
兩年多來,“三大會戰”規劃項目加快推進,已完成投資301.56億元,其中骨干水源工程完成274.1億元,引提灌工程完成4.5億元,地下水(機井)利用工程22.96億元。黔中水利樞紐工程2015年成功下閘蓄水,今年年底可實現向貴陽地區供水,貴州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夾巖水利樞紐及西北供水工程全面開工、馬嶺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黃家灣水利樞紐工程已啟動“三通一平”,64座中型水庫和90座小型水庫已開工建設;68處引提灌工程完工并驗收、69處在建;完成新打機井4564眼。
與“三大會戰”同步啟動的“小康水行動計劃”,同樣進展順利。
目前,小康水行動計劃已累計投入省級以上資金147億元,累計解決876萬農村人口及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累計發展耕地灌溉面積317萬畝。
2月2日,在貴陽召開的全省水利工作會議提出了“十三五”時期貴州水利工作主要目標,即到2020年全省基本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
促改革 重點突破整體推進
貴州水利建設之所以能“一路高歌”,離不開水利改革的“保駕護航”。
2014年,省水利廳啟動了8項19個專題的水利改革改革,力求構建有利于水利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問題倒逼改革。
針對一直以來對水利設施“重建輕管”的突出問題,貴州率先啟動小康水工程建、管、養、用方面的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將工程有形資產的所有權、工程占用土地的使用權、水資源的使用權采取“三權剝離、分類明晰”,著力解決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各種權屬交叉混淆、產權難以明晰的問題。
息烽縣小寨壩鎮大寨村上寨山塘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末,由于無人管理,幾乎荒廢,功能盡失,每年僅以250元承包費包給農戶種水稻,無法正常發揮效益。
大寨村村支兩委多次與受益農戶商議,將山塘有形資產所有權和水權進行公開拍賣,并流轉土地使用權,最終由村民楊明華以20.24萬元拍得山塘所有權和水資源的使用權,拍賣所得資金作為村民組集體資產專賬存儲,用于發展集體經濟。
成功拍賣令各方欣喜不已:山塘可恢復蓄水功能,管理的責任能夠落實,政府滿意;灌溉有保障,今后種植經濟作物可增加不少收入,村民滿意;村集體收入增加了,水利等公益性事業也有錢辦,村委會滿意。
通過改革,全省小山塘、小水庫等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職責由原來的鄉鎮或村集體轉移到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個人,使過去廢棄的工程重新煥發生機。
“十二五”期間,全省15.1萬處小型水利工程明晰了產權,13萬處工程落實了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
與產權制度改革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貴州在基層水利管理體制改革方面也成果豐碩。
2013年,貴州推進了以鄉鎮建站為主導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鄉鄉建站看似機構健全,實際上增加了跨鄉鎮涉水事務的協調難度,再加上鄉鎮水利站條件差,進人、留人都困難,在崗人員也往往被安排干鄉鎮其他工作,水利建設、管理與服務的效果大打折扣。”省水利廳水利工程管理局副局長任廷鴻說。
對此,針對基層水利站所存在的問題,省水利廳從2014年起探索以片區或流域為單元組建片區水務站(水務分局)管理模式。
威寧自治縣把35個鄉鎮水利站整合為8個由縣水務局直接領導的片區水務站,每個片區成立了基層水務公司,水務站負責公益性服務,并指導基層水務公司通過市場機制參與基層涉水事務的管理,全縣62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基層涉水事務管理得有條不紊。
截至目前,全省共成立1184個基層水利(水務)站(所、分局),實現了鄉鎮基層水利服務全覆蓋,較好地解決了基層水利管理單位體制不順、機制不活、職能弱化、服務缺失、人才匱乏、設施老化等問題,打通了水利管理和服務“最后一公里”。
一系列改革“組合拳”,激活了貴州水利事業發展的一江春水。
惠民生 脫貧攻堅持續發力
“如果水利建設跟不上,不僅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無保障,產業扶貧邁不開步子,不僅貧困程度可能加劇,生態保障難以持續,全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旅游產業化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制約。”以省政府副秘書長樊新中為首的調研組通過對全省水利建設實地調研后,指出了水利建設之于貴州同步小康的重要性。
樊新中在調研中發現,新建的總容1264萬立方的平壩區石朱橋水庫不僅可以解決平壩城區和夏云、天龍及十字鄉片區內96300人(其中貧困人口21077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還可以解決下游5100畝農田灌溉用水,為當地產業扶貧提供了重要的水資源保障,而且大量企業“因水而來”,使當地更多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就業條件和生態環境大為改善。
水利興則百姓安。全省結合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100個示范小城鎮、100個產業園區建設需求,先后在貧困地區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骨干水源工程、病險水庫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及小型農田水利等工程,為貴州扶貧攻堅注入了強勁動力。
被列為全省10個重點產業園區之一的惠水漣江現代高效農業園區,規劃核心區3萬畝,拓展區12萬畝,主要以種植精品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果為主。
園區要發展,水利是關鍵。
惠水縣充分調動園區企業和農業生產戶投入水利設施建設和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引漣江之水灌溉園區,打造山區現代水利精品示范區。“園區各類項目全部投產后,年總產值預計可達18億元,新增農民純收入約10億元。同時還可帶動運輸、包裝、貯藏、加工、飲食和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園區一負責人介紹。
水利建設不僅實現了農民增收,還使農村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盤縣民主鎮石階路村通水后,不僅用上了干凈、方便的水,不少村民還在房頂上新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出現了灶臺清潔、居室整潔、廁所干凈、庭院綠蔭的新景象。
“水利建設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省水利廳副廳長魯紅衛表示,“一批批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建成,縮短了農民取水時間,減少了農村挑水勞力,為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有利條件,為山區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重要支撐。”
黃家培表示,“十三五”時期,貴州將以三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突出農村飲水安全、農田灌溉保障、防洪抗旱減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節約保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農村水電開發六個重點,補齊貧困地區水利基礎設施短板,著力打好水利脫貧攻堅戰。
(責任編輯/張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