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佳妤
由百姓“點餐”走向政府“配菜”,畢節市七星關區“一市五金多套餐”問需式精準扶貧新機制激發了群眾想發展、愿發展的激情,讓曾經的貧困戶轉變為今朝的脫貧示范戶。
“到2018年,全區12個貧困鄉鎮、258個貧困村實現省級“脫貧摘帽”,23.18萬貧困人口全面脫貧。”這是畢節市七星關區區委、區政府制定的脫貧攻堅目標。
圍繞這一目標,2015年8月6日,七星關區以“決戰貧困、提速趕超、同步小康”為統領,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核心,以農民增收為主線,以培育農業產業為突破,以夯實基礎設施為支撐,以改善生態環境為底線,建立了“一市五金多套餐”精準扶貧幫扶機制并積極實踐,探索出了一條因地制宜、創新扶貧的新路子。
“問需式”造林
拓增收渠道
走進七星關區撒拉溪鎮沙樂村,放眼望去,山坡上郁郁蔥蔥。
一直以來,撒拉溪鎮沙樂村以馬鈴薯、玉米等低附加值的傳統作物為主,沒有資金來源、生產方式落后,嚴重制約著村民脫貧致富的愿望。
村民鄭朝舉告訴記者,“多虧了‘免費苗木超市,我們又多了一項增收致富的產業,如今連片的荒山也全都披上了綠裝!”
鄭朝舉提及的“免費苗木超市”即七星關區實施“一市五金多套餐”政策中的“一市”。2015年以來,七星關區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提出“問需式造林”新思路,出資建立“免費苗木超市”。政府免費為群眾提供所需苗木,由群眾自主選擇撂荒地、閑置土地、房前屋后、田邊地角等處發展經果林或用材林。
此舉不僅為推動畢節“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更為貧困戶拓寬了致富增收渠道。
“現在我們村已經種植了100余畝刺梨,4.1公里的機耕道毛路也逐步建成。”沙樂村村主任顧尚琴說,大家對明年的收成充滿期待。
同樣是通過“一市”的政策,長春堡鎮規劃種植刺梨12329.7畝,已種植核桃25000畝;朱昌鎮的1000畝苗圃基地已經平整完畢,馬上就可育苗……僅此一項,七星關區每年就得拿出1500萬元資金,換來的是數萬貧困群眾奔小康的希望。
相較于過去被動式的綠化造林,這種由群眾自主種植、自己受益的新型造林綠化模式不僅備受群眾追捧,其背后隱藏的巨大生態效益更是深得廣大干部青睞。
七星關區農牧局副局長張浩告訴記者:“以往政府安排植樹造林,由于群眾是被動參與,積極性不高,有的只種不管,有的把樹苗當柴燒,年年種樹不見樹,為了鼓勵群眾綠化環境,國家針對荒山造林每畝地補償群眾300元,但也是杯水車薪,森林覆蓋率提升遠未達到預期。”
如今,實施“一市”政策后,政府頂多花費100元為群眾提供苗木,即可實現1畝地的生態效益,不僅大幅降低了生態成本,同時實現了由“政府主導”到“群眾主導”的漸進式轉變。
截至目前,全區苗木超市的苗圃基地已流轉土地1000畝,現在正在育苗,4.2萬戶14.6萬人提交了免費苗木申請,可發展經果林和用材林23.4萬畝。
“五金”齊兜底 脫貧有保障
“一市五金政策好,精準扶貧拔窮根”“一市五金套餐好,群眾小康路上跑”,在七星關區這樣的標語隨處可見。
為了解決貧困群眾在發展中的資金難題,切實做好政策兜底,2015年七星關區專門拿出1.5億元設立“五金”:特困群眾大病醫療抵墊周轉資金、產業發展扶持資金、小額貸款貼息資金、風險兜底資金以及產業發展擔保資金,每項占額3000萬元。
1.5億元設置“五金”,至少可以撬動2億元以上的金融資金和2億元以上的社會資金參與扶貧。由此證明七星關區利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金,起到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積極作用,創新了扶貧開發資金投入模式,在確保投入有限的資金下,能最大的發揮經濟效益。
撒拉溪鎮興隆村興聯蛋雞養殖場負責人張永健就是“五金”中產業發展扶持資金的受益者。2015年通過利益共享、村民按股分紅等方式,由區財政貼息、鎮村兩級給貧困黨員和群眾擔保貸款,張永健申請到1000多萬的產業發展扶持資金,以及產業發展擔保基金追加的200多萬元一并投入發展。
資金籌起來,服務跟上來,張永健的養殖場規模也迅速擴大,目前已完成投資8000多萬元,飼養蛋雞從去年的20萬羽迅速增到78萬羽,日產蛋達50余萬枚,直接發往深圳的超市。
村民顧懷竹的丈夫長期生病,家庭貧困,顧懷竹向農商銀行貸了5萬元入股張永健的養殖場,每年可拿到3萬元分紅,加上她在養雞場打工收入為3000元/月,從此不用為生計發愁。
“不僅如此,群眾在發展種植或者養殖過程中,如果遭遇人力不可抗逆損失30%以上,都可以通過風險兜底獲得資金補償。”張浩說。
此外,“五金”中的第一項,是特困群眾大病醫療抵墊周轉資金,主要針對患重大疾病需住院治療但又無力預付醫療費用的特困群眾,由周轉資金先行墊付,待治療出院后,分別從新農合、大病醫療保險、民政救助等渠道報銷補回所墊付資金,滾動使用。
“這個政策實在好,今后看病再也不用為交住院費用發愁了。”家住三板橋辦事處茶亭村的孫令I型糖尿病患者,當得知這一惠民政策后,孫令主動申請了大病醫療抵墊周轉基金。
如此實實在在的兜底政策,讓特困群眾患重大疾病再無后顧之憂。目前,申請特殊困難群眾大病醫療抵墊周轉資金51戶,現已為其中兩戶墊付資金13.3萬元。
群眾“點套餐” 政府“上配菜”
2月7日,家住七星關區長春堡鎮埡關村農民張祥印收獲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家里的能繁母牛(即能夠正常繁殖的母牛)產下一頭30余斤重的仔牛。
“這個新年終于有了盼頭”,望著剛產出的仔牛,張祥印對今后的生活更是充滿了信心。
59歲的張祥印是當地的貧困戶,曾干過種養殖,在外打過臨工,然而收入甚微。去年,當得知政府推出的“一市五金多套餐”在全區廣泛鋪開時,張祥印心動了,決定重操舊業,在政府推出的精準扶貧套餐中點了他擅長的“養殖能繁母牛”套餐。
在順利通過村里誠信戶考核后,張祥印根據“五金”中的小額貸款貼息資金成功地向農商行貸款2.4萬元,由政府全額貼息,買了兩頭“西門塔爾”雜交母牛。為此,他還專門算了一筆賬:每頭母牛3年可產2個仔,按每仔賣1萬元計,能有4萬元收入。
張祥印的事例僅僅是七星關區落實“多套餐”服務的一個具體案例。
為幫助全區廣大干部群眾全面了解“多套餐”的具體內容、扶持政策、服務體系和技術要求,指導貧困農戶正確選擇脫貧致富的發展思路,七星關區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組織編制了《畢節市七星關區精準扶貧套餐技術指導手冊》。
“通過走訪調研,我們針對貧困農戶不同的發展需求,專門編制了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好的精準扶貧‘套餐,貧困農戶可根據自身現狀、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個體差異自主選用扶貧套餐,”七星關區扶貧辦副主任李興學介紹道,這種群眾“點餐”、政府“上菜”的方式,有效彌補了貧困家庭脫貧致富能力的“營養缺失”。
翻閱《畢節市七星關區精準扶貧套餐技術指導手冊》,針對能繁母牛養殖技術、設施蔬菜管理技術、蓮藕種植技術等10余種種養殖套餐從扶持條件、技術標準到疾病防治等,都有詳細介紹。
為順利推進“多套餐”服務,七星關區建立起了技術服務保障機制,由各鄉鎮街道在農業服務中心分別明確一名種植專業、一名養殖專業且技術過硬、責任心強、工作固定、服務意識強、能吃苦耐勞的技術人員,專門負責該轄區內多套餐產業的技術指導和疫病防控,并將區、鄉兩級技術人員的聯系方式編入《技術指導手冊》發放到村到戶,確保群眾一旦遇到技術性問題能夠及時咨詢解惑,遇到疫情疫病能夠及時有效控制。
另外,七星關區還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開展畜禽疫病防控,由各鄉鎮街道與具有資質的專業合作社合作,在春秋兩季進行集中免疫,區財政將按免疫注射每針次進行補助。
隨著“一市五金多套餐”機制持續深入的開展,在外務工者紛紛選擇返鄉創業,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決心也越發堅定,一場前所未有的“脫貧之戰”正在七星關區轟轟烈烈地上演。
(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