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廷浬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突出“投資拉動、產業培育、綠色引領、城鄉統籌、改革開放、惠民利民”六大重點,努力實現脫貧攻堅、同步小康良好開局。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站在新起點,作為國定貧困縣和革命老區的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大扶貧、大數據戰略行動和大生態、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突出“投資拉動、產業培育、綠色引領、城鄉統籌、改革開放、惠民利民”六大重點,著力抓好“四資四業”,深入實施“三年大會戰”,做到“趕”與“轉”并舉、“量”與“質”并舉、“穩”與“進”并重,努力實現脫貧攻堅、同步小康良好開局。
突出項目投資,推動基礎設施大提升。
堅持加大投資力度,優化投資結構,拓展投資領域,全力抓好重大項目投資,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8億元以上。
在項目包裝上求精。敢于無中生有、精心包裝策劃一批支撐全局、帶動長遠的大項目、好項目,繼續全力爭取更多項目進入國家、省、市規劃盤子。
在推進建設上加速。把握關鍵環節,創新工作機制,采取組團作戰方式,啟動G211黑獺至印江縣城改擴建工程、沙沱大橋(復建)等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實施通村公路水泥路531.1公里、鄉道油路改造98.3公里,實現農村公路通暢率達90%,建制村通客運率達91%;完成甘溪水庫、當壩水庫、鄧家溪水庫建設,實施簸箕巖、廖家壩等水庫工程和農村安全飲水工程65處,解決1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實施泉壩35KV輸變電工程,實現農村用電可靠率達到99%。
在破解瓶頸上發力。堅持項目建設計劃和要素保障規劃同步研究、同步推進,全力抓好用地、投融資、人才等要素保障;創建農村金融信用縣,爭取年內實現融資到位資金15億元以上。
突出產業培育,推動富民支撐大提升。
著力壯大工業經濟。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加速產業集聚,推動層次提升,實現新投產企業15家以上,全縣新增規模企業5家以上。
著力發展山地農業。堅持“因地制宜、集中連片、特色鮮明、高端發展”的理念,發揮沿河縣農特產品“優質、生態、有機”優勢,著力發展以富硒、千年古茶為重點的生態茶業,以沿河山羊為重點的生態畜牧業,以沙子空心李為重點的生態果蔬業,以鐵皮石斛、白及、青錢柳等為重點的生態中藥材產業,拓展建立一批大健康產業基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0個,培育農業龍頭企業20家。
著力破題文化旅游。牢固樹立統一規劃、整體布局、分步實施的理念,深度挖掘特色旅游資源,合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區,逐步形成以餐飲服務、民族服飾、旅游中介、農特產品等多元并舉的旅游產業鏈條,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億元,同比增長25%以上。
著力提升現代服務。完善城鄉市場體系,優化消費結構,激發消費活力,積極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延伸服務產業鏈,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完善商務物流集中配送、電子商務產品質量體系,建成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110個以上,以電子商務激發市場活力。
突出綠色引領,推動生態建設大提升。
突出“導”。開展“多彩貴州·保護烏江母親河”系列活動,切實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鼓勵和引導全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生態文明創建活動,不斷增強全社會的生態意識,牢固樹立環境優先的觀念。
突出“建”。開展綠色質量提升行動,不斷鞏營造林成果,大力開展植樹造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綠色長廊等生態重點工程建設,實現森林覆蓋率提升2個百分點以上。搶抓烏江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執行機遇,加快中小流域綜合治理,全面推進水環境和生態建設工作,重點開展農業面源、工業點源、城鎮截污和垃圾處理、河道整治。
突出“護”。結合全縣生態文明和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研究制定山水田園風光保護計劃,在保持原生態基礎上,大力實施“保綠”“還綠”“增綠”“添彩”行動,著力建設多種色彩交相輝映的生態風景帶。
突出“治”。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加強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整治,啟動農村垃圾清理設施工程,完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嚴格環境執法,堅決取締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繼續加強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堅決防止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
突出“創”。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認真研究制定國家生態縣創建計劃,細化具體方案,列出時間表,明確責任人,積極爭取申報創建命名一批生態鄉鎮、生態村,促進經濟建設、環境保護、民生改善實現“多贏”。
突出城鄉統籌,推動特色城鎮大提升。
建宜居縣城。堅持擴容與提質并重,把現代元素、文化元素、生態元素融入城市風貌規劃和設計,全力推進縣城風貌打造工程,建設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城市精品。繼續推進城市交通、綠化、水系、燈飾等工程建設,著力建設“最美江城”。
建特色集鎮。突出山地特色,彰顯水韻魅力,圍繞綠色主題,按照“8+X”要求,項目化推進、實物化落實,加快官舟省級示范小城鎮、洪渡市級示范小城鎮建設步伐,全面推進其他鄉鎮特色小城鎮建設,著力建設一批獨具特色的綠色小鎮。
建美麗鄉村。突出展現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特色風物,深入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實施易地生態扶貧移民搬遷、小康寨整鄉鎮(街道)推進和農村集中建房工程,注重傳承好民族文化、耕讀文明、田園生活,著力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彰顯美麗鄉村的獨特魅力。
突出深化改革,推動開放創新大提升。
全力深化改革。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大膽探索,穩妥推進,努力在農村產權改革、生態文明制度、投融資、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最大限度激活農村“沉睡”資本,讓改革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全力招商引資。優化投資發展環境和投資政策,創新招商引資形式,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84億元以上,新增個體工商戶2000戶以上,民營私營企業200戶以上,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0億元,帶動民間投資40億元以上。
全力開放創新。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全方位深化與周邊區域交流合作,著力建設一批科研基地,引進科技成果并盡快實現產業化,培養引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持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企業,不斷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突出惠民利民,推動幸福指數大提升。
實施脫貧攻堅工程。緊緊圍繞同步小康進程,因人因地精準施策,實施易地移民搬遷2112戶9007人,實現年度脫貧人口2.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4.56個百分點,46個村出列貧困村。
實施教育提升工程。大力實施山村幼兒園升級改造工程,啟動第五中學教學樓、學生宿舍、學生食堂主體工程,完成6所薄弱學校改造工程、3所學前教育工程和官舟高級中學。
實施健康沿河工程。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堅持以公立醫院為主導,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積極推進智慧醫院建設,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健康發展。切實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建設一批體育健身工程,促進全民健康。
實施就業創業工程。大力實施“雁歸工程”,切實推進大眾創業,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3萬人,新增城鎮就業6800人,讓更多農民工在家鄉創業就業。
實施特色文化工程。更加注重保護和傳承優秀的土家民族文化,加大傳統村落、民間文藝等保護力度,全面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試點工作,著力發展以山水風光、民族風情、特色風物為主的文化業態,讓土家特色文化更加多彩。
實施文明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多彩貴州文明行動·整臟治亂”工作,全力推進“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實施社會保障工程。突出基本保障,認真落實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完善社會救助、養老保障體系,擴大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繼續推進異地就醫聯網即時結算;啟動城市中心敬老院建設,新建夾石鎮敬老院、22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讓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實施住房改造工程。突出住房保障,持續推動保障住房向鄉鎮、園區、學校延伸,建設公租房300套、棚戶區改造2150戶、實施農村危房改造7560戶,努力實現群眾住有宜居目標。
實施環境整治工程。繼續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讓城鄉環境天藍、地綠、水清,讓百姓生活安居、樂業、幸福。
實施平安建設工程。深入推進“平安沿河”建設,確保全縣大局持續穩定。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