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特約記者 梁燕 李珍 本報記者 崔杰通 ●盧昊

特朗普在一次競選集會舉行前,面對日本索尼攝像機,為美國一電視臺的新聞頻道錄像
從最初參選時被視作“小丑”,到如今鎖定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美國富豪特朗普讓世界驚詫。近一年來,這位“大嘴”參選人幾乎攻擊了所有他能談及的對象,如女性、移民、穆斯林等群體,再如美國領導的北約、美國的鄰國和歐亞盟國以及其他國家等。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對美國在亞洲的鐵桿追隨者日本的厭惡勝過中國。對于特朗普的言論,中國官方以及社會的反應總體風輕云淡,但日本做不到。有日媒稱,在特朗普的每一次演講中,日本都以搶奪美國人飯碗的形象出現;特朗普認為美日同盟讓美國受到“不公平”對待。讓日本政府頭痛的是,看上去這不是特朗普一時興起,而是其持續30年的信念。
Ⅰ 他的“日本觀”,已堅持30年?
“在世界各國的首都會聽到兩件事。一是美國不再是曾經的那個超級大國;二是他們已把所有重要的事情暫停,等著看美國總統選舉結果。如今可以加上第三件事:特朗普當選總統比他們最糟糕的噩夢還要糟。”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9日發表這樣一篇文章,警告“特朗普將葬送‘美國治下的和平’。”
對于日本而言,上述分析或許讓其感同身受。日本富士電視臺近日總結了特朗普競選過程中有關日本的幾個觀點:一,不交錢就撤軍;二,談不成就掀桌子;三,不能賺美國的錢。
不交錢就撤軍,指的是特朗普此前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聲稱如果他擔任總統,將要求日本和韓國等盟國全部承擔美軍駐扎經費,如果拒絕就撤軍。要日本向美國交保護費,特朗普已經提過多次,但這次是首次要求日本全額繳納。
談不成就掀桌子,桌子是指《日美安保條約》。特朗普稱,日本若遭攻擊,根據條約美國必須救援,而美國遭到攻擊日本可以不救援,這對美國不公平。
不能賺美國的錢,是指特朗普主張,如果日本繼續維持對美國牛肉征收38.5%的關稅,那么美國將把對日本汽車征收的關稅稅率從2.5%提升至同等稅率。此外,特朗普強烈反對日美等國簽署的TPP,因為TPP一旦生效,美國進口日本汽車的關稅將分階段取消,日本進口美國牛肉的關稅也將分階段被下調。
“日本從美國奪走了工作崗位”“日本通過操縱外匯出口廉價產品”“日本引導日元貶值,只有小松(日本的工程機械廠商)正在獲利”“日本的安全保障免費搭乘美國順風車”……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邁克爾·奧斯林直言,日本是特朗普最喜歡攻擊的目標之一。日本《外交學者》5日的一篇文章稱,“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對美國最堅定盟友之一日本的厭惡勝過中國”。共同社引述一名美國記者的話說,“特朗普把過去三四十年來美國國民對日本的怨恨擺了出來。”
“特朗普對日本的要求可追溯至1987年”,日本《讀賣新聞》稱,那年9月,特朗普在《紐約時報》等報紙上刊登公開信式廣告,聲稱“讓日本、沙特等國為我們對盟友的保護支付費用”。當時,特朗普據說正在考慮競選總統。
“主張與上世紀80年代沒有不同。他或許是堅定的保護主義論者,與當時不同的只是變成了金發”,一名常駐美國的日資銀行高管對《日本經濟新聞》說。據報道,1989年,日本三菱地所決定收購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在美國社會引發巨大反響。以紐約為事業中心的特朗普卷入這股浪潮,他主張讓日本產品繳納15%—20%的進口附加稅,并因此受到全美國的關注。
文章提到,特朗普經營的公司隨后因資金周轉惡化而遇到困難,當時的住友銀行等日資銀行擁有約1000億日元的債權,曾借助金融支持救助特朗普。因此,對于隨后并未放棄對日批評,通過煽動民眾的排外主義不斷壯大的特朗普,日本存在復雜的感覺。
“讓特朗普完全改變堅持了30多年的想法不容易。”《讀賣新聞》引述“華盛頓外交消息人士”的話說。▲Ⅱ 派誰去游說特朗普?
“伏筆早已埋下。”《日本經濟新聞》稱,從去年6月特朗普宣布參選開始,他就多次指責日美安保條約“不公平”。但當時,日本外交官員沒把他當回事,他們相信這名房地產大亨很快就會在初選中被過濾掉。3月8日,在日本參議院一次會議上,有議員問財相麻生太郎怎么看特朗普指責安倍政府“誘導日元貶值”,麻生說,“還不知道說這種話的人能否當選,對其言論一一點評就沒個完了。”現場一片哄笑。
日本這種輕松心情很快化為烏有。從4月初開始,日本外務省高層指示以北美局為中心,收集特朗普周邊的情報,特別是關于其顧問的情報。
5月初,隨著特朗普的黨內競爭對手接連出局,日本駐美大使佐佐江賢一郎明確介入美國選舉,反對特朗普“美國優先”的立場。“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美國”,他不無威脅地稱,他知道有關于如何讓美國強大的辯論,“問題是沒有在世界上的適當角色,你是否能強大”。
佐佐江賢一郎沒有點特朗普的名字,但每個人都知道他說的是誰。當時在華盛頓訪問的日本地方創生擔當大臣石破茂也稱,一位美國總統參選人的言論正在日本引起“諸多關切”。
“特朗普當總統屬‘大兇’”,日本《產經新聞》旗下的報紙《富士晚報》7日的報道用了一個占卜式的標題。一度被稱作安倍政府政策宣傳室的《讀賣新聞》干脆發文力挺希拉里。
“日本朝野將緊盯美國11月的正式選舉”,日本《世界日報》5日稱,特朗普的對日姿態和安全觀令日本神經緊繃。防衛省人士表示“真頭痛”;日本政府有聲音稱,“有必要進行‘美國成立特朗普政府’的模擬試驗”。
《產經新聞》稱,日本政府4日開始就美國大選展開分析并著手準備特朗普當選后的對美外交方針。但令日本政府焦慮的是,不知誰將主導特朗普陣營的外交政策。有官員表示,“政府內部沒有人與特朗普陣營有溝通渠道,當務之急是建立人脈。”一名美國前高官稱,“特朗普陣營里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亞洲問題專家,說不上來是誰在給他出謀劃策。”
在日本,擔心特朗普的遠不止政界。4月1日-15日進行的路透企業調查顯示,大多數日本企業認為特朗普若擔任美國總統將損害美日安全聯盟,降低美國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大多數受訪者稱,特朗普如果當選,還將導致日美雙邊貿易萎縮。78%的受訪日企認為,如果特朗普當選,日本的安全環境將變差。▲Ⅲ 特朗普的主張在美國有政治土壤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在智庫云集的華盛頓,特朗普有關日本的言論很難找到支持者。在這里,每天有很多場研討會舉行,在國際關系問題上,要屬與日本和韓國有關的活動最多。過去幾十年,日本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在華盛頓投入甚多,每逢討論美日關系,幾乎一片正面聲音。
經常前往日本的美國學者菲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特朗普有關日本的言論雖然不中聽,但卻反映了部分普通民眾的心聲。比如很多民眾認為美國在日本駐軍雖有自身利益因素,但主要是為日本提供安全保護,因此大部分開支應由東京出。但特朗普有關日本未為駐日美軍做貢獻的說法是錯誤的。2016年度日本財政預算中,為駐日美軍提供直接和間接支持的費用達到40億美元。至于特朗普對日本的其他“不滿”,比如關稅、匯率問題,菲爾開玩笑說,特朗普的主要產業比如房地產等都在美國,與日本的生意不大,因此批評起來沒有任何顧忌。
事實上,過去幾年美國國會要求日、韓、德為美國駐軍分擔更多開支的聲音不斷增強。奧巴馬政府也在向上述各國施壓。在美國海外駐軍問題上,共和、民主兩黨看法一致,只不過特朗普的“大嘴”更讓日本吃驚。
對于特朗普有關可以考慮讓日韓擁有核武器的說法,有美國朋友私下告訴記者,華盛頓在日本擁核問題上的立場十分明確,就是后者絕對不可以發展核武器,否則美日軍事同盟就會變質,華盛頓對東京的控制也將松動。因此美國精英對特朗普這一主張口誅筆伐。
據報道,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顧問瓦利德·法勒斯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試圖為特朗普的言論降溫。他表示,特朗普會加強美日同盟,美國對盟友的承諾不會改變,但在防務問題上,開支是一回事,同盟是另一回事。法勒斯明確表示,如果在費用問題上談不攏,美軍撤離“會發生”,特朗普對該問題的談判是認真的。▲Ⅳ 日本不能說“不想要這個禮物”
特朗普搞房地產開發,當過電視節目制片人和主持人,他主持的電視節目《學徒》曾風靡一時,里面一句話尤其流行:“你被解雇了!”日本現在擔心的是,特朗普如果真入主白宮,會不會把這句話拋給東京?
不少人認為,雖然特朗普在選舉期間有各種爭議發言,一旦當上總統,或許他不會照著做,因為選舉模式已經結束。也有分析稱,特朗普是用自己的錢贏得選舉,他會認為不需要聽取他人的意見。
今年1月,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托馬斯·萊特在美國《政治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長文。在他看來,特朗普的批評并非一時沖動,而是堅定的信念。特朗普從30年前起一直認為美國的同盟關系“不公平”。萊特預測稱,特朗普當選總統的話,“不僅將要求重新就日美安保條約展開談判,還可能把美軍從亞洲撤出”。
日本著名國際問題評論家副島隆彥認為,特朗普的手段極端強硬,甚至有可能讓日本陷入“徹底崩潰”的最壞境地。想象一下,日本目前持有美國國債約140萬億日元,據說加上日本銀行及證券公司購買的美國國債,總額達到600萬億日元。如果特朗普斷然宣布美國債務違約,日本的這些巨量財富瞬間就會化為烏有。日本在財經和安全上深度依賴美國,而美國總統任何瘋狂的舉動,都會將日本拖入生死存亡的危機當中。
戰后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不時有掙扎,日本已經習慣了在美國保護傘下過日子。而且,日本領導人寄望靠著美國,讓日本一步步成為“正常國家”。特朗普的出現可能打破日本方面的整盤棋局。今年4月,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采訪時,安倍特別針對特朗普的言論強調了日美同盟的必要性。他說,“在可預見的將來,出現不需要美國存在的情況是不可想象的。”5月5日,當被記者追問怎么看待特朗普時,安倍表示不管誰當選美國總統,日本都會與其合作。
日本前駐美大使藤崎一郎曾對《日本經濟新聞》表示,對于日本來說,美國總統選舉猶如圣誕禮物。在贈送者面前打開禮物,就必須高興地說“這正是我想要的”。報道稱,如果希拉里當選總統,日本駐美大使會自信地說“這正是我想要的”。但萬一誕生特朗普政權,事情將會如何呢?日本的外交官不能說:“不想要這個禮物。”▲
環球時報201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