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一帶一路”是我國實施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為閩西發展客家文化產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本文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背景下,闡述了閩西發展客家文化產業的優勢,分析了發展客家文化產業面臨的新機遇,建議抓住良機,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具體包括打造特色客家文化旅游、加強閩贛粵客家區域合作發展、善于借鑒成功經驗、充分凝聚僑胞力量、建設客家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嘗試為閩西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一帶一路;閩西;客家文化產業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分別首次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5年,黨中央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全新發展戰略,實施了一系列的行動和部署,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這必將對我國未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產生深遠的影響。
客家人是中國漢民族中一個重要又特殊的部分,它的形成和發展是漢民族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由此形成的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閩西是福建省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包括寧化、清流、明溪、永定、上杭、長汀、武平、連城八縣,分屬龍巖、三明兩個地級市。千百年來形成的閩西客家文化底蘊深厚、絢麗多姿,具備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有利條件與良好基礎。同時,“一帶一路”重大戰略部署為閩西客家文化的產業化帶來了絕佳的機遇。因此,在新形勢下,發揮優勢,抓住機遇,尋求閩西客家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新支點是必要的。
一、閩西發展客家文化產業的優勢分析
閩西是客家祖地,勤勞勇敢的客家人用雙手和心靈創造了個性鮮明的客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展現出了獨特的風情和魅力,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1.客家文化資源豐富
閩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發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內容種類繁多、異彩紛呈,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文學、客家藝術、客家民俗、客家建筑、客家飲食、客家宗祠等(見下表)。這些歷史悠久、積淀深厚的客家資源,為文化產業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客家文化資源保存良好
閩西地區現存的人文遺址主要有培田古民居、永定土樓、四堡雕版印刷古書坊遺址建筑群、上杭李氏大宗祠、武平城、汀州文廟等,還存有大量古塔、古橋、古城墻等,以及遺存至今的客家婚俗、喪葬習俗、迎公太、保苗節等客家生活習俗。
3.廣闊的文化消費市場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文化市場的發掘遠遠不夠,許多文化資源并沒有轉化為市場,甚至還處于沒有開發的狀態。閩西地理偏僻,保存了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雖然近年來相關部門提出了許多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與舉措,但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而且隨著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消費需求也在不斷增長,這對閩西文化市場的發展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閩西發展客家文化產業的機遇分析
閩西與海上絲綢之路淵源深厚,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依靠汀江、九龍江航運,當時很多的閩西商品,如土紙、連城四堡印刷的書籍、茶葉、木材等,源源不斷地銷往海內外,大力推動了海上貿易。閩西客家人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涌現了大批精英代表和杰出實業家,為世界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還有閩西籍著名航海家王景弘,先后八次與鄭和下西洋,為開拓海上絲綢之路做出過重大貢獻。閩西與海上絲綢之路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到現在,對閩西經濟社會的發展都起到了具有重要意義。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福建被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這對加快其經濟發展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為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構想,加快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11月17日,福建省發改委、福建省外辦、福建省商務廳發布了《福建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實施方案》,支持建設三明、龍巖等市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腹地拓展的重要支撐,特別提出要發揮客家文化的紐帶作用,重點打造世界知名的客家文化交流基地。所以,“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實施,勢必會進一步促進閩西客家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推動閩西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路徑
發展文化產業,就是按照產業的要求和原則,生產、流通、交換、消費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活動,是文化資源創造價值的必由之路,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閩西地區擁有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又面對“一帶一路”的機遇,但如何發揮優勢,抓住機遇,把厚重的客家文化資源開發好、配置好、利用好,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則是關鍵所在。
1.打造特色客家文化旅游
閩西地區有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連城冠豸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杭古田會議會址、世界文化遺產-永定土樓、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汀等旅游資源,打造出了“奇山勝水之旅”、“紅色革命之旅”、“土樓之旅”等地方文化名片。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客家特色表演,如閩西漢劇、提線木偶、龍巖采茶舞、客家山歌等;制作客家特色的高質量旅游商品,如客家風情馬克杯、竹編工藝品、客家文化紀念冊、客家剪紙、木偶玩具等,打造搭配客家文化特質、體現客家文化品位和內涵的特色旅游文化產品。
2.加強閩贛粵客家區域合作發展
閩西、贛南、粵東是中國三大客家人聚集地,它們習俗相同、文化相通,形成了世界上最重要、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客家大本營。自21世紀以來,閩贛粵的區域合作經過了打造“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長廊”、建立“海西經濟區”等發展過程,客觀上把贛閩粵客家地區密切聯系在一起。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資金扶持、項目建設、產業營銷等過程中,閩贛粵三區卻常常你爭我奪、相互拆臺,造成文化產業分散、規模小、實力薄弱。它們應該充分發揮和挖掘各自的優勢和特色,真誠團結起來,通過重新整合,開發一體化的產業鏈,合力打造客家文化產業核心區,實現贛閩粵邊區客家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新飛躍,達到互利、共享的目的。
3.善于借鑒成功經驗
我國在發展文化產業的歷程中,有很多值得閩西學習的地方。比如借鑒湖南湘西鳳凰古城,實行“政府發揮引導和服務功能、市場負責產業運作、企業經營管理”三權分離的管理模式;借鑒敦煌古城,建設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對于雕版印刷術、竹編、剪紙等民間藝術,可借鑒“二人轉”的案例,保障民間藝人收入穩定,使民間藝術得以傳承。另外,要支持舉辦大型客家民俗活動,撥付專項資金對客家建筑、遺址予以維護等。通過學習這些成功經驗,有助于實現閩西客家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4.充分凝聚僑胞力量
閩西是享譽海內外的客家祖地和著名僑區,早在明朝中葉,就有閩西客家人飄洋過海,前往異國他鄉謀生發展,很多已是當今東南亞地區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和實業家。客家人素來敬祖穆宗、慎終追遠,所以,閩西有他們斬不斷的根和夢縈的魂。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閩西地區對外開放力度會不斷加大,每年前來尋根謁祖、旅游觀光和投資建設的海內外客家鄉親會越來越多。因此,要加強與僑胞的溝通聯系,促進海外與閩西兩地的互動交流,如舉辦客家文化產業交流會、高級論壇、博覽會等;搭建閩西與海外客家文化產業合作平臺,積極動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僑胞回鄉投資客家文化產業;同時,借助他們的力量讓客家文化產業走出國門、走向國際。
5.建設客家文化產業人才隊伍
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而人才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決定性因素。對閩西客家文化產業來說,人才短缺是制約其發展的一大瓶頸,因此,必須積極壯大文化產業人才隊伍。首先要積極育才,通過辦學、合作辦學和培訓等形式加強客家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龍巖學院是閩西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應當勇敢承擔起培育、輸送優秀人才的重擔;其次要大力度引進人才,著力營造愛才、敬才、扶才、安才的良好環境;最后要完善用才制度,堅持唯才是舉,人才考核要公正、透明,建立健全獎勵制度。
四、結語
閩西擁有豐厚多彩的客家文化資源,有著發展客家文化產業的諸多優勢。面對“一帶一路”的新形勢,要立足實際,搶抓機遇,力爭上游,推動客家文化產業的崛起,讓其以獨有的魅力展示在世人面前。
參考文獻:
[1]黃潔瓊.“一帶一路”背景下客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01:18-22.
[2]鄒春生.“一帶一路”背景下客家民間信仰資源的旅游開發[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01:12-17.
[3]翁汀輝.第六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暨客家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召開[J].龍巖學院學報,2015,06:6.
[4]古廣勝.梅州發展客家文化產業的SWOT分析[J].嘉應學院學報,2011,09:17-22.
[5]陳凱,丁雅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廣西文化產業發展新思路--以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5,20:28-29.
[6]馬小兵.南陽市發展文化產業的優勢及對策[J].南都學壇,2012,03:135-136.
作者簡介:王香群(1990- ),女,福建龍巖人,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專業:會計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