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歆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已經正式向社會征詢意見,各學科的核心素養研究暫告一段落?!靶吕砟睢眮韯輿皼?,“老教師”如墜云霧。厘清概念,闡釋內涵,建構理論……在這些研究之外,我們還需要探索發展核心素養的可操作性表達,為抽象的理念找到具體的落點。具體到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需要回答的問題包括:
1.什么樣的課程能夠滿足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
2.怎樣的學習路徑能夠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3.立足語文核心素養,教學方式需要做怎樣的轉變?
上述問題可提煉為載體選擇、路徑設計和策略調整三個方面。需要說明的是,擺在教師面前的課題不是打破重建,而是梳理重構。“重構”,原本是軟件工程學用語,指通過調整程序代碼改善軟件的質量和性能,增加程序設計模式和架構的合理性,提高軟件的擴展性和維護性。將“重構”用于語文教學,是指篩選原有課程、教學中的合理成分,吸納新的理念和經驗,以改善組合方式為重心改進教學,使教學能夠滿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要求。
一、載體選擇: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特設課程
學校現有課程,大致可分為兩個層級,一是國家或地方的規定課程,二是依據學校特色研發的校本課程。前者致力于實現同一學段學生的共性發展,后者力求滿足不同學校學生的個性需求。這兩類課程都能夠推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但課程設計的出發點均未直接指向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面對具體的現實生活情境,分析情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它關注個體解決真實的專業領域和現實生活問題時所需的語文學科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包括四個方面:語言運用與建構、審美鑒賞與創造、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緊密聯結,是一個不可拆分的整體,學生可能在某個活動中重點發展某一種素養,但絕不可能只發展這一種素養。換個角度來看,不存在發展單一核心素養的語文活動。因此,用“一一對應”的思路,試圖各個突破核心素養的做法,并不符合核心素養整體發展的要求。
另外,語文核心素養是內隱的,需要借助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顯現出來,也需要在上述語文學習活動中發展、提升。語文學習活動要在真實的情境中才能夠真實發生。真實的情境大致有三種指向—個人情感體驗、社會生活經歷和學科認知過程。
現有的學校課程很難兼顧四種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綜合性品質需要在綜合性的活動中體現和形成,“四位一體”的語文核心素養需要依托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三類實踐活動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發生。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迫切需要特別設計課程,使之能夠涵蓋三種情境,融合三類活動,整體發展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將書冊閱讀開發為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特設課程”,明確課程目標,梳理課程內容,設計實施過程和評價方式。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合理嵌入閱讀與鑒賞活動、表達與交流活動、梳理與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的基礎上完成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在此過程中豐富原有的言語實踐經驗,提高對語言、對情感的審美品位。梳理探究書冊內容特點、語言風格和情感傾向的同時,與其他閱讀內容建立聯系,與自己生活的世界建立聯系,完成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如此,書冊閱讀課程成為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合理載體。
再如,將某個主題開發成語文學科綜合實踐課程,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發現,基于發現建構知識體系,生成對語言、對生活的新思考和新認識。在這樣的“特設課程”中,學生需要運用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解決問題,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形成核心素養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路徑設計:立足真實情境的項目學習
“項目學習”要求學生完成真實的研究或實踐項目,充分選擇、利用多種學習資源,借助實踐體驗、內化吸收和探索創新等活動,獲得相對完整而具體的知識,發展實踐能力。項目學習的基本結構為“基于問題—研究反思—呈現成果”。相對于以“講授、訓練”為主體的語文學習方式,項目學習的特點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過程完整。項目推進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學生完成項目的過程也是探索新策略、新方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他們的思維方式得以調整,行動方案得以完善,能夠從更為宏觀的層面設計方案,處理問題,提升應對新環境、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其二,深度學習。項目學習的實踐取向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是基于自身體驗的建構過程。學生需要不斷反思認知經驗,探索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不斷調整或重構原有的認知圖式,進而形成新的認知圖式。項目學習伴隨著學生認知方式的更新和認知策略的豐富,讓學習的深度大大增加。
其三,團隊合作。項目的復雜性使學習共同體的建立變得更為重要,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制定合作的規則,協商合作的機制,共享合作的成果。這樣的學習過程與社會生活的真實情境更為接近,實現學科認知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個人體驗情境的整合。
例如,針對學生不喜歡中國現代散文的問題,設計“編一本現代散文選”的項目學習。學生需要完成的工作如下。
(1)查閱資料,界定中國現代散文的年代分期。
(2)檢索文獻,圈定中國現代散文的名家名篇。
(3)學習理論,確定中國現代散文的分類方法。
(4)研讀選文,商定不同文本的閱讀價值。
(5)辨析評論,判定文本及作者的文學地位。
(6)編目排版,選定文選的框架結構與呈現方式。
在此過程中,學生依據項目推進的需求收集、整合知識信息,為做出合理的選擇不斷拓展閱讀廣度,在研讀的過程中更為細致深入地感受中國現代散文的藝術魅力,閱讀他人評論的同時,學習評價文學作品的不同視角。隨著了解和理解的深入,學生對中國現代散文的原始體驗可能會發生變化,探尋如何站在讀者的立場選擇并呈現文章,學生的“讀者意識”得到強化。
另外,整個學習過程中需要召開討論會,摸索參與討論的合理方式,逐漸體驗到溝通和協商的重要,學會捕捉交流過程中的關鍵信息,認識到觀點整合的價值。相比教師的宣講,項目學習的內容和情境都有比較強的綜合性,三類言語實踐活動融為一體,學生在工作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更為真實,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
三、策略調整:設計凸顯主體的“學的活動”
語文素養關注個體解決真實的專業領域和現實生活問題時所需的語文學科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這些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必須也只能是學生在自主自覺的體驗和實踐中習得的。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需要調整教學策略,從關注“教的活動”轉向設計“學的活動”。
學的活動,是指為達成教學目標設計的言語實踐活動,活動主體是學習者,主要形式為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在學的活動中,學習者處于主動的學習狀態,以體驗、建構為主要形式,充分展開學的過程,生成學習成果。在學的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高,思維習慣得以養成,認知能力得以提升,成為語文知識的發現者和建構者。
學生自主發現和建構語文知識的過程,也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整體發展提升的過程。例如,閱讀《蘇東坡傳》,教師可設計五個彼此關聯的學習活動。
(1)畫出蘇東坡的“人生地圖”。(2)為蘇東坡紀念館選址并陳述理由。(3)為蘇東坡紀念館設計展廳并撰寫前言。
(4)為蘇東坡紀念館設計雕塑。(5)為紀念館的大門撰寫對聯。
第一個活動,指向傳記閱讀的基本要求—了解傳主的主要經歷,學生完成“人生地圖”,基本勾畫出蘇東坡的人生軌跡,順利達成學習目標;第二個活動,指向對傳主重大人生事件和突出業績的掌握;第三個活動,指向傳主的主要成就領域;第四個活動,指向傳主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第五個活動,是對傳主的評價。完成上述五個學習活動,傳記閱讀的目標就可以基本達成。更為重要的是,為完成上述活動,學生需要反復閱讀文本,而且每次采用的閱讀方法并不相同;需要將閱讀過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加工整理,轉化為活動要求的呈現形式,綜合運用議論、描寫、說明等多種表達方式;反復閱讀啟動了學生對蘇東坡所處時代歷史文化的思考,文化傳承滲透其中。上述“學的活動”是一整套“智力動作”,整套動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又如,《木蘭辭》的學習活動設計:請你代木蘭寫一封信給父親,告訴他離家后的這段時間你都做了什么,現在的狀況怎么樣。完成這個學習活動,學生首先要依據要求篩選信息,然后依據寫作對象和目的選擇寫作視角和話語方式,最后是正確使用書信的格式??此茊我坏幕顒?,包含多重目標,學生完成活動的過程涉及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三類言語實踐活動,表現出較為鮮明的綜合性。
再如,《四世同堂》學習活動設計:如果小羊圈胡同的人們要建“群”,哪些人會在一個群里,他們會給自己的群起什么名字?學生給小羊圈胡同的人建群,前提是給他們劃分類別,不同的人群在作品中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比較大的差異,“群名”則反映著他們的思想觀念。劃分類別的過程中,學生關注到《四世同堂》對人物群像的刻畫,產生梳理探究小說人物形象的愿望。在閱讀小說的審美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升,對小說探討的地域文化形成初步認識。
綜上,學的活動為學生“習得”搭建了平臺,學生在任務驅動下高質量地完成學習過程。學習任務均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成果要求上凸顯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重要地位,能夠綜合表現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我國的教育目標越來越關注對未來社會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越來越關注對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互聯網+”的時代,學生能夠獲得教師占有的信息,而且可能更為全面豐富。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角色難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教師需要變身為“課程開發者”“路徑提供者”“活動設計者”,引領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知識、建構體系、探尋科學的思想方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可視為學科教育對教育變革的回應,為理念找到合理的落點,探索發展核心素養的操作性表達,變革才能在執行課程層面得以真正發生。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教師教育人文學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