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碧君 王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做出重大部署,特別是圍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總體要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被稱為國民教育的DNA,是這次教育改革的靈魂,引領中小學課程改革的實踐。
一、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
1.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現在,整個教育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世界各國都在進行教育改革,以期讓學生更適應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和競爭。從美國、芬蘭到韓國、日本等,各個國家幾乎同時在進行著教育改革,改革方向趨同,課程標準中強調“關注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核心能力”,推動了核心素養模型的制定,以培養學生在未來社會的生存能力和競爭力。
2.知識與信息爆炸時代的必然選擇
當今社會是知識與信息爆炸的時代,終身學習已成為常態,精選學習內容,形成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訴求。傳統的知識和技能本位的教育,已經無法適應日益多變和復雜的工作環境,學生需要具有面向未來生活和工作的素養。在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識更新換代不斷加速,人們需要習得一些可受用終身且超越特定工作職位的必備關鍵性素養。
3.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對人才的迫切需求
當今中國經濟面臨著歷史性的重大轉型,而制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最主要的是人才。傳統教育對人才的培養,重視知識學習的深度和學習的規范性,忽視學習的廣博性、實踐性和創造性,尤其是從小學開始的精細化分科課程,導致學生在面臨真實的整體性世界時,顯得無能為力。在新的知識經濟模式面前,我們需要具有綜合素養的高級創新人才,已有教育培養的人才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是真正困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問題,也是教育改革的迫切性所在。
二、核心素養的內涵和特征
核心素養是在一定時期能夠幫助個體實現自我、成功生活與融入社會的最關鍵、最重要的態度、知識與能力,即最關鍵的素養。相較于以往的知識取向和能力取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1.解決育人目標的問題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與課程標準都是為了指導教育教學實踐而存在的。課程標準從具體學科出發,按照學科教學規律,規定關于教育過程應該滿足的標準,解決的是“如何教”的教育問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出發,體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這一要求,按照學生的發展規律,規定了一定教育經歷后其必須擁有的基本素養和能力,強調的是“學什么”的問題,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教育問題,是對教育目標的另一種詮釋。
基于這一目的,核心素養涉及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
2.依據人的成長規律和發展邏輯
核心素養是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按照學生發展和成長的規律,規定了一定教育經歷后其必須擁有的基本素養和能力,從學科邏輯轉變為人終身發展的邏輯,以“人”為教育教學的中心。因此,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議在目標、內容設計、教學安排上,依據人在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制定相應的素養表現和標準。
3.突出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一個人即使再有能力,如果沒有正確的態度和價值,不能稱之為具備“素養”。核心素養較之能力,強調了很多非認知技能,融入了對價值觀和態度的要求,強調知識、能力、價值觀的三位一體。素養是學習的結果,同時也是教育的成果,強調教育的價值與功能。世界各國均將價值觀的培養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將本民族文化和價值作為育人的核心。
可以說,價值觀在21世紀核心素養中占有核心地位,起到“引擎”的作用,決定著人的發展方向,提供最初的原動力,具備強大的本土能力,特別是強烈的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4.注重跨學科的可遷移的綜合能力
素養的獲得,可以使學生升學或是更好地進行未來的工作,但素養的功能不僅包括升學和就業,其獲得是為了使學生能夠發展成為更為健全的個體,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變化,為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達到促進社會良好運行的目的。
核心素養由跨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構成。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使得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都更為復雜,須調度多學科知識和多方面能力及非常規的人際互動能力和可遷移技能,這將是確保人們有效合作并解決問題的關鍵。
三、有效落實核心素養的區域課程建設策略
1.明晰育人目標,開展學校課程頂層設計
基于知識本位而構建的分科教學體系,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和課堂教學,但忽視了教育中人的主體性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強調將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十八大進一步提出“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建立以人的核心素養為中心的課程體系,才能消除當前分科教學體系的弊端和應試教育傾向。
因此,應重視整體課程建設能力的提升,鼓勵學校基于核心素養自主探索新型課程體系,加強學校課程的頂層設計。(1)學校課程目標要凸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以學生的最大化發展作為育人目標,結合辦學特色,提出具體的課程目標。(2)依據課程目標,通過課程整合的方式,統整學習領域,構建學校課程結構。同時,注重課程結構的層次性,在達到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滿足不同學生的最大化發展需求。(3)按照學生素養的發展需求和學習領域,完善學校課程設置。加強課程實施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強調學習方式的體驗性、探究性和實踐性。(4)明晰不同學段學生形成某個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構建與課程目標相對應的可測評的課程評價標準。
2.加強學段的銜接和整合,構建一體化育人體系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應貫穿于整個學校教育系統,從小學到高中一而貫之,才能達到整體育人的目的和效果。在落實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進行國家課程的學科內部及學科間的整合研究,加強學段銜接和整合的研究與實踐,構建小初高一體化的學生核心能力培養課程體系,從而利于學生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的全面提高及素質的綜合發展。
構建一體化的育人體系,應在高中學生核心素養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使核心能力的培養落實到小學和中學各段的學習中,具體內容包括:(1)學生能力體系。基于高中學段各學科國家課程標準和21世紀人才素養要求,構建整體的小學和中學段的學生培養能力體系。基于學科特點,開發不同學段各學科的能力目標體系。(2)基于核心素養開展教材內容的銜接與整合。梳理同一學科的知識結構網絡,對學科內的國家課程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對國家課程各學科間重復的內容進行整合,形成基于國家課程的整合課程;開發不同學段的銜接課程。(3)學習方式。根據學生認知特征,探究與學習內容相配套、最有效的以素養為目標的學習方式。例如,探索學生在不同學段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差異。(4)評價體系。中小學教育評價中普遍缺少“扶上馬,送一程”的銜接評價體系。所以要探索中小學培養總目標的“一貫性”,建立核心素養等級標準,明確各段學生在態度、知識、技能上的具體表現。(5)課程資源建設。開發《學生能力素養手冊及培養目標》《教學指導手冊》,針對各學科的教學要求,建設精品課程資源。
3.研究學科素養表現,建立課堂教學改進指導系統
只有將核心素養很好地滲透、落實到具體學科教學中,教育目標才能真正得到落實,相關的理論也才能得到必要檢驗及進一步的發展和深化。將核心素養與學科素養對接,構建學科素養指標體系和學科內容標準,才能使核心素養有效地落實到每一節的課堂教學中,真正轉化為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的學科課程及教學實踐。
因此,應針對中小學生的學科素養及表現進行研究,建立課堂教學改進指導系統,具體包括:(1)學科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構成系統:具體化素養能力內涵、素養活動表現;定制從知識到能力再到素養的發展進階系統;建立各學科的核心教學主題和重點教學單元關鍵素養模型。(2)基于學科素養表現測評指標和測試工具診斷和評估學生素養發展現狀,進行前測。(3)確定本學科的關鍵和重要教學主題,系統分析在該主題下的學生素養發展和能力提升的功能價值和教學要求,探索和創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發展的學科教學有效策略。(4)基于診斷結果明確教學改進點和具體改進目標,進行主題整體教學設計的指導,整體規劃主題—單元—課時教學目標,精細且有梯度地設計教學環節和學生活動任務。根據能力水平和進階,尤其是高階思維水平,合理選取和使用原型、變式及綜合復雜陌生的任務情境素材。(5)運用多元評價方式,對學生素養達成情況進行后測,與前測做差異性比較,進一步提出教學改進指導意見。
4.重視教師的參與,開展課程建設力培訓
校長和廣大的一線教師是核心素養落實的具體實施者,應該把教師作為課程建設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應試圖通過行政的方式推進改革。因此,在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應作為建設者全程參與到整個過程中。教師參與研制的過程,就是核心素養價值認同的過程,是主動接受新理念的過程。
同時,要根據教師具體需求,開展校長及教師課程建設力培訓,提升學校課程實施水平,加強其在相關理論上的認識和水平,并以研討交流、案例分享和現場考察等方式,提升學校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建設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北京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