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嘉華
“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時期,中國電力工業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能源結構調整,大氣污染治理,終端用能方式變革等,將為電力清潔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結合我國資源稟賦的特點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未來一段時期,我國還將處在一個傳統化石能源與清潔能源并存的一個混合能源時代,傳統的化石能源消費的比重將不斷下降,核電、水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的比例將不斷上升,而且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還將長期存在。“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時期,中國電力工業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能源結構調整,大氣污染治理,終端用能方式變革,將為電力發展轉型注入新的活力,電力清潔化的機遇和挑戰也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
先說幾點歷史性的機遇:
首先,推進能源革命為電力清潔發展指明了方向
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十三五”時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在能源革命的新形勢下,綠色煤電將發揮資源空間優化配置、支持非化石能源發展、促進調整區域及產業循環經濟等作用。“十三五”期間,通過建設高參數低排放電廠,加大現有電廠超低排放改造,電廠污染物排放總量將大幅降低。積極采用政策措施和經濟激勵手段,改變生產生活用能方式,大幅減少煤炭分散燃燒量,電煤在煤炭消費總量的占比將由目前的53%提高至“十三五”的60%,2020年以后可以進一步提高到70%,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1 、城鎮化規劃加快實施為采暖供熱帶來發展機遇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2014年的54.8%提高到60%左右,“三個1億人”城鎮化規劃將加快實施。而到2020年,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率將力爭達到60%以上,20萬人口以上縣城熱電聯產全覆蓋,給采暖供熱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2、工業鍋爐關停替代為工業供熱提供發展空間
目前全國燃煤工業鍋爐約為62.4萬臺,大部分熱效率低、污染物排放濃度高,面臨被關停或改造的壓力,為實施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替代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多數工業用戶全年用熱時間長、熱價承受能力相對較高,是更加優質的供熱市場。
3 、節能環保業務迎來發展良機
“十三五”期間,隨著大部分存量煤電機組脫硫脫硝改造基本完成,環保產業發展重點將由設備建造逐步轉移到運營服務上來,由大氣污染防治擴展到水污染治理,環保特許經營、環保工程、水處理業務將迎來發展機遇。煤電升級改造、工業節能為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節能咨詢與服務提供了廣闊市場,機組高效運行對技術監督和技術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同時也考驗著服務質量和技術保障水平。
4 、碳資產開發和運營市場空間巨大
大型發電集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資產規模巨大,統一碳資產開發和運營管理十分必要。按照全國碳市場均價30元/噸計算,1億千瓦煤電機組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約3.5億噸,對應的碳資產規模為105億元。
發電企業可以通過參與碳配額管控體系建設,積極爭取初始配額;發揮集團化優勢,統籌火電和新能源發展節奏,制定碳減排計劃,降低未來碳排放控制風險;統一碳市場開發和碳資產經營,發展碳金融,降低整體碳排放成本,獲取碳資產經營收益,促進企業低碳發展。
第二,電力體制改革為電力清潔發展提供了保障
“十二五”期間,我國清潔能源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果。最直觀的反映就是各類清潔能源裝機以及清潔能源在總發電裝機容量中的比重迅速增加,更為重要的是,我國還形成了促進新能源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技術標準,以及促進清潔能源發展的一系列技術裝備制造能力,這些都成為我國清潔能源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
特別是進入“十三五”時期,國家層面推進的能源革命、行業層面的電力市場化改革等,都提出了對清潔能源的優先保障原則,為“十三五”期間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帶來機遇。
1 、發展清潔低碳能源成為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
根據《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和國家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我國將著力優化能源結構,把發展清潔低碳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的主攻方向,堅持發展非化石能源與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并舉,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大幅減少能源消費排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十三五”期間,我國能源消費總量計劃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其中煤炭消費基本達到峰值,控制在41億噸以內,比重降低到58%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則提高到15%以上。
2 、電力體制改革為新能源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電改9號文將“確保可再生能源發電依照規劃保障性收購”、“依照規劃認真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保障性收購制度,解決好無歧視、無障礙上網問題”列為電改任務。是否能夠有效解決棄風棄光棄水問題,成為考量本次電改成效的重要目標之一。隨后出臺的6個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文件也將落實可再生能源全額保障性收購放到了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為從根本上解決棄風棄光棄水問題提供了政策基礎。
第三,科技進步為電力清潔發展提供了支撐
隨著十三五期間的重點技術攻關的突破,以及智能電網、物聯網儲能、微電網綜合功能區域試點,電力清潔化必將迎來新的跨越式的發展,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也將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煤電技術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國家也專門制定了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大唐集團目前關注的技術路線重點,是高效一次戰略技術,二次技術,以及120到130萬千瓦的大容量機組的技術。潔凈碳,潔凈煤發電技術,將成為燃煤高效發電的主流和必然選擇。再一個是互聯網+,分布式能源和智能微電網等能源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特高壓的技術進步,也為清潔能源消納提供了技術支撐。
第四,全方位的加強國際合作,將為我國未來能源發展打開新的市場
“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大概有44億人口,各國電力基礎設施發展需求空間很大。沿線的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非、東歐等區域,大多數是新興經濟體,當前的電力建設和運營管理水平還比較低。而未來幾年新增的電力裝機容量在4億千瓦以上,為我們電力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目前我們中央企業在境外設立了8515家分支機構,資產總額達到了4.6萬億,發電裝機超過了3000萬千瓦,電力工程總承包和服務業覆蓋了多數發展中國家。
電力清潔發展既擁有如上重大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新型挑戰:
第一,國民經濟持續放緩導致電力生產過剩
經濟增長下滑,導致我們火電機組市場份額繼續壓縮,某種意義上也產生了電力過剩。2015年全社會的用電量是5.55萬億千瓦時,增速同比回落了3.3個百分點。其中占比最大的第二產業用電量40046億千瓦時,同比下降1.4%,為四十年來首次負增長。2015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969小時,同比減少349小時。其中,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621小時,同比減少48小時;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329小時,同比減少410小時。大唐集團是平均利用小時數為4270小時,同比下降513小時。因此,如果不對煤電發展進行合理控制和準確定位,將來煤電整個裝機峰值也還會造成新的過剩。
第二,隨著電力體制改革深入,火電企業盈利水平嚴重下降
電改啟動后,地方政府要求降電價,煤炭去庫存又導致燃煤成本回升。自2016年1月1日起,燃煤上網電價下調每度電三分錢,大唐集團僅這一塊火電利潤就要減少一百個億。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電力市場化程度的提升和計劃電量的放開,使市場競爭更加殘酷,而當前每年自增裝機仍在1億千瓦以上,這些都導致火電企業盈利水平嚴重下降。
第三,節能減排政策日趨嚴厲,環保改造壓力增加
資源和環境約束加劇,導致火電企業的環保成本增大。國家對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企業投入就越來越大。像過去脫硫,有些企業還能搞一點小動作,現在旁路全部封了。環保部門全部在線監控,你觸犯紅線,就馬上被通報,另外還要叫你把環保補貼的錢給退了,而且還要罰你的款。排污處理費用也在增加火電企業的運營成本,像過去那個粉煤灰,你拉出去還能收一點錢,現在一級灰、二級灰、三級灰,好多東西你還要給人家錢。另外,碳排放交易的增加,對火電也有了約束,你沒有指標就不能排放,要么就去買指標。
第四,可再生能源補貼,或將逐步取消
發改委的官員前段時間表態,我國將完善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建立補貼逐步下調機制。初步考慮制定差異化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并伴隨產業技術進步逐步下調光伏發電補貼水平,直至取消補貼。轉而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額交易機制,鼓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通過市場交易獲得相應收益。
根據《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到2020年,風電與煤電上網電價相當,光伏發電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這意味著風電與光伏發電價格與市場逐漸趨同的時候,國家的補貼可能就會取消。政策的變向,都會給產業發展帶來各種影響。
總而言之,能源關系人類文明發展,關系經濟命脈,能源清潔化的趨勢是能源電力化,電力清潔化,并堅定搞好綠色替代。新形勢下電力清潔化任重道遠,面臨的一些不確定的因素也很多,但我們完全有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
(文章根據作者在能源商學院授課內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