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笑煒
作為多能互補的有效利用形式,風光互補曾經是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利用方案,但如今,行業低迷與從業者的困惑悄然蔓延。這背后,有著怎樣的市場秩序和盈利模式困局。
十二五期間重點扶持的863項目:“風光互補”,可能要面臨戰略調整。
“風光互補”,這個并不新鮮的詞匯在2010年興起,當時節能環保被納入十二五規劃,風光互補成為重要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背后的節能技術。其本質是利用太陽能電池方陣、風力發電機(將交流電轉化為直流電)將發出的電能存儲到蓄電池組中,當用戶需要用電時,逆變器將蓄電池組中儲存的直流電轉變為交流電。讓風力發電機和太陽電池方陣兩種發電設備共同發電。
這一利用形式被普遍運用到“市政照明”、“城市景觀”、“建筑節能”當中。也曾一度被認為是分布式發電和多能互補的有效協同模式。
然而,這一市場并未如規劃當初般興起,一方面年,缺失的市場秩序導致產業依然處于半計劃、半市場經濟的過渡階段。另一方面,政策的導向使資本更多流向集中式電站。合同能源管理(以下簡稱EPC)這一風光互補重要商業模式也在產業中面臨掣肘。
市場亂象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隨著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開發,2011年,當地政府采購2000座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用作度假區的主要能源供應。
按照每臺150瓦的發電系統售價1萬元左右估算,拿下滇池度假區項目,即可獲得近2000萬左右的訂單。但更重要的是,該項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形式的商業模式,盡管中標單位需要墊付20%資金,但拿到路條可輕松申請銀行貸款,再根據節能效果與業主分享固定節能收益。這個項目吸引了近十家單位參與競標。
作為競標單位之一,張銘源和他的團隊采用了鋰電池代替鉛酸電池作為系統儲能設施競標,獲得了評標委員會專家的高分認可而獲得了這筆訂單。
“我原先以為是件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是突然收到了政府方面的通知,說由于對鋰電池安全性存在擔憂,招標結果無效,重新競標,這一次,滇池項目被中科恒源獲得。”張銘源告訴《能源》記者。
“根本還是‘關系的結果,現在行業內活著的大多都政府關系資源很強勁的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能源》雜志記者說。由于主管風光互補的部門為地方市政部門,這形成了市政、企業之間的利益鏈條。“幾乎招標開始前就已經知到自己會中標或者流標。”
這名業內人士補充道:“風光互補和其它市政項目一樣,決定是否中標有三個因素:關系、價格和技術。現在,技術已經拉不開距離,關系和價格是最重要的。一般來說,招標單位會對風光互補型號‘量身打造,我記得最明顯的一條,說是只能允許本地企業投標。”
風光互補發電的業主一般是政府市政部門,風光互補發電招標結果往往是政府意志的體現,盡管形式上中標公司由評標委員會決定,評標委員主要成員由招標公司從專家庫中抽選。但在現實操作中,評標委員會對結果影響有限。其一在于招標公司對專家具有選擇權,“不合作”專家下一次則不會被邀請。其二在于專家需根據政府制定的招標文件打分。
然而,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市政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鐵桿”合作也不再一如既往的穩定。2014年7月,一場臺風席卷昆明湖境內,這場臺風導致大面積的路燈損壞,引發了業主與企業交惡。
招標亂象只是近些年市場無序發展狀況的冰山一角,隨著環保壓力的增長,城市化加快,不少城市新區開始以可再生能源作為對外宣傳的亮點,由于建設周期短,有些地區,采用風光互補路燈成為政府政績的一項考量,風光互補發電的境遇也隨即改變,十二五期間涌現出數量巨大的風光互補裝備生產商。
此外,在十二五初期,風光互補技術被納入了國家863項目,一些風光互補項目落入國內知名新能源企業,中國電子科學研究所承擔起了相應的研究,這些研究機構也在尋求代理商,期望將風光互補推向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五年,全國風光互補路燈以每年20%的數量增長。活躍在市場上的大大小小企業有上百家,但另一面,卻是相應的市場監管機制的缺失。“一些企業為了拿項目,甚至一臺150瓦的路燈敢報價6000多,然后做的時候再偷工減料,但是市場在沿海城市居多,海邊有臺風啊,臺風過來打壞了很多路燈,但也沒人修,也就擱置在那里了,大多數項目還處于節能收益期,一些企業還白白拿著資金,主要還是沒人監管這個行業。”張銘源表示。
盈利困局
由于大多數風光互補采用離網發電的形式,企業與業主之間的盈利模式相對單一,建設期間,主要以BT(Build Transfer)模式進行。施工結束后,主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PC——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進行節能收益結算。
“風光互補項目選擇EPC模式還是取決于業主(市政部門、工業企業、建筑所有者)對節能改造的態度。”國內某風光互補企業總工程師對《能源》雜志記者說,“業主資金充裕,會直接采購,但沒有政策的強制推動,大多數還是采用EPC模式。”
EPC有個好處,就是企業獲得了訂單,在保險公司擔保下可以申請貸款,這樣企業的資金不會有太大壓力,而且不用業主墊資,比較適合資金不足的業主。
據業內人士測算:“以風光互補路燈系統代替傳統高壓鈉燈來看,一套400瓦的常規路燈一年耗電超過1000度,相當于消耗標準煤400多公斤。若換成照明效果相當的150瓦風光互補路燈,一可節約1000Kwh的電力,節約標準煤達0.4噸,如果以某開發區1000臺路燈做替換來算,以火電上網電價最高的廣東省(0.502元/千瓦時)為例,一臺路燈可節約500元錢,但一臺路燈造價近1萬元,因此,回收周期20年之久,超過了路燈本身壽命。
在大多數從業者看來,風光互補系統中的光伏發電比風力發電更具穩定性,其采用的也多為多晶硅,本質上是多晶硅光伏分布式利用的發電形式,但這種發電形式的出現卻趕上了集中式光伏電站絕對主導的時期,屬于生不逢時的發電系統。
“可再生能源補貼有一個裝機容量限制,實質上是把風光互補給‘排除在外了,隨著集中式電站發電上網可以享受高額補貼,再加上巨大的GDP效應,很多原本被計劃上風光互補系統的地區在金太陽工程的推動下,使投資者紛紛轉而投向更具經濟規模的集中式電站,后來金太陽政策取消,大家又慢慢看好分布式,所以這個產業就是起起伏伏,但始終沒有發展起來。”張銘源表示。
對于企業來說,挑戰遠不止來自于集中式電站。發電收益是EPC模式下的唯一盈利,直到現在,合同能源管理并沒有能夠形成獨立價格形成機制,這就導致火電廠標桿電價成為決定風光互補收益周期的唯一參考標準。其結算依舊參考火電上網價。
“廣東、上海這些沿海地區的標桿電價還能達到0.5元左右,到了甘肅、寧夏等地,標桿電價甚至不到0.4元,到了一些地區0.3元左右的標桿電價那幾乎就沒有經濟性了,因此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還是在沿海地區或者發達城市居多,但這些地區理論不缺電,真正缺電的地方又在西部地區。”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值得注意是,在相當一部分企業的表態中,他們所期待的更多的是相應的配電設備,而并非風光互補路燈本身。一般來說,一臺路燈會配套一套配電系統,可創造近1000元的毛利。以滇池項目來看,僅配電系統的毛利率就超過2000萬元。
張銘源認為:“全行業的低迷從根本都在指向一點,國內針對大型風能、光伏電站幾乎都有政策支持,但是風光互補幾乎享受不到任何支持,這是行業未能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