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2015年的情況來看,到2020年亞太地區將會有500億立方米的LNG合約到期。而生產商之間的競爭將會給供應商帶來壓力,促使他們在簽署合同時做出更多的讓步。
2015年,全球共有17個國家生產了3335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LNG),較同期增長2.5%,增長源于澳大利亞昆士蘭柯蒂斯LNG項目(QCLNG)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PNG)項目的產量提升。
然而,供應中斷的現象在2015年成為常態化。由于原料氣的問題持續困擾埃及,致使埃及出口量為零;安哥拉因為技術問題出口量也為零。除了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也門由于國家安全形勢的急劇惡化,其LNG項目(產能為91億立方米)在2015年3月進入脫產狀態。該項目的運營商道達爾公司(Total)決定停止生產和出口,并將工作人員撤離也門。以上三個項目的總產能為328億立方米,約占全球液化天然氣出口能力的8%。此外,阿爾及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工廠長期利用不足,LNG產能降低趨勢明顯。
從進口方面看,2015年有一些國家也加入了LNG進口國的行列。巴基斯坦、約旦和波蘭都開始進口LNG,這使得LNG 進口國總數上升為35個,LNG 進口國的數量在過去10 年里翻了一番。2015年新增的三個進口國當中,巴基斯坦和約旦就分別采用了浮式儲存和再氣化裝置(FSRU)技術來建設接收站。波蘭之所以建立新的液化天然氣終端,其目的是為了促進本國天然氣供應來源多元化,以提高國家的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
新興貿易商進軍LNG市場
近年來,部分國際貿易公司已經開始進軍液化天然氣市場,這一趨勢越來越明顯。
大約在2007年,國際貿易商進行了首次LNG交易。總部位于瑞士的維多集團(Vitol Group)——這是一家世界最大的獨立石油貿易商。2010 年,維多集團與科威特石油公司(KPC)簽訂了一份長達4年的液化天然氣協議,此次協議的簽署對維多集團來說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因為這份中期協議是在維多集團不具備自有天然氣供應來源的情況下簽署的。在以往的傳統LNG貿易中,賣方的天然氣供應往往是來源于自有的LNG項目。
2010年之后,進入液化天然氣行業的國際貿易商數量逐漸上升。這主要是因為全球各區域天然氣價格差距擴大,特別是由于亞洲天然氣的需求增長和亞洲“溢價”所致。
然而,導致國際貿易商紛紛進軍LNG市場的原因并不僅僅是存在區域價差。首先,在中東、拉美以及非OECD的亞洲國家,新的市場需求的出現也為國際貿易商創造了商機。這些地區的市場需求并不穩定,而買方也往往很難形成長期需求,所以主要以中短期合同業務為主,這就給擅長此類業務的國際貿易商帶來了機會。
再次,國際貿易商銷售渠道比較完善,多以能源或其他大宗商品貿易為基礎,并依托現有的行業貿易知識。例如,維多集團與科威特石油公司簽署了LNG供應協議,然而雙方的貿易關系卻可以追溯到以往的石油貿易往來,大約有幾十年的歷程。
買方市場是否已超出負荷
2015年,合同價格及現貨價格持續低迷,導致了亞洲LNG 進口的縮減,這一現象預示著天然氣基本需求正在轉弱。亞洲地區前5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的LNG進口總量同比降低了3.6%。當然,這背后有結構性調整和經濟周期的因素。我們來看日本和韓國,發電量需求增長相對緩慢,在可再生能源、核能和煤炭等能源穩定增長的情況下,燃氣電廠的運行時間受到進一步的擠壓。
下面,我們對亞洲主要液化天然氣進口國,中國、日本、韓國在合同地位中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的來說,這三個國家占據了全球LNG貿易總額的55%,然而每個國家都有其自身的特點。
中國:受需求疲軟影響,中國長貿LNG基本按照合同低限進口,現貨進口有所減少,LNG進口總量同比下降2.0%,進口LNG首次出現負增長。隨著中國企業投資于澳大利亞相關項目投產,中國增加的新合約數量正在急劇攀升。
2015年,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中石化)在履行合約義務時也遇到了一些挑戰和問題。2014年青島接收站投產運營,中石化開始接收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PNG)的液化天然氣。2016年1月,澳大利亞太平洋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APLNG)開始向中石化出口LNG,這是一項每年約100億立方米的大型項目。但是,受國內市場需求影響,2016年開始中石化決定減少購買澳大利亞APLNG公司10%的長期合同量。
應該說,受未來能源結構調整、治理大氣環境和實現巴黎氣候協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2016年中國進口LNG將有可能提速,不過增速不會太高。因此,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會實現大約550億立方米的長期合同,較2015年增加一倍。
日本:2015年,日本LNG進口下跌4%,預計在2018-2019年將朝著合同超負荷的方向發展。強勁的可再生能源部署戰略與需求側改革措施的結合,以及核能的回歸使用,都在限制日本天然氣未來的消費需求。歷史上,日本有大約80%的液化天然氣供應來自于長期合同,2015年澳大利亞新項目的啟動大大推動了這一發展,并將這一比例推升至95%。
目前,日本名義上的合約地位處于超過100億立方米的水平,雖然一些現存的合約到期后會有所下降,但是2011年簽訂的LNG長貿合同將從2016年進入執行期,新合約的啟動將推動其國內液化天然氣供應量的大幅增長。
韓國:盡管長期合同持續強勁增長,但韓國液化天然氣進口在2014、2015兩年都急劇下降,總計達到100億立方米。在過去的15年里,韓國國內天然氣需求保持強勁增長,這促使韓國國家天然氣公司(KOGAS)能夠完成長期合同的簽訂,以及直接參與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上游資源項目。由于受季節性的市場需求波動影響,長期以來韓國始終嚴重依賴現貨市場。然而2015年進口的急劇下降,減少了韓國國內對現貨的需求。因此,預計2015至2021年,韓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速度將會遲緩,并有可能導致韓國也朝著合約超負荷的趨勢發展。
總的來說,上述亞洲三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都將會出現進口合約比例上的重大變化,從2011年的400億立方米左右的短期合約地位,到2017-2018年的200億立方米的長期合約地位。
這將會對液化天然氣市場帶來三方面的重大影響。首先,這一變化說明2011-2014年有很多的買家都是購買現貨,而此后他們將在2015-2018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轉變成賣家。從合約地位來看,截至2015年,中日韓三國均主要開發了現貨市場,通過簽訂長期現貨合同及短期銷售協議,帶來了極高的合同量,以實現強勁的需求增長。根據這三個國家長期合約義務和需求預測來判斷,他們都將很有可能會以賣方的角色進入到現貨市場當中。
其次,傳統液化天然氣市場上的買家如果買入的很少,就會迫使賣家尋找新的市場和新的買家。由于以往的中小潛在買家需求量小,造成其信用不高,對賣方來說風險較大,因此賣方與之實現交易的可能性較小。
但是,目前這些買家正在吸引著液化天然氣賣家的目光。一方面,由于油氣價格持續低迷,使得那些潛在的買家都能買得起天然氣,這也就降低了賣方的風險,對于那些短期合同來說尤其如此。另一方面,那些長期未出售液化天然氣的賣家也很樂意冒風險。
最后,合同中的重新談判或者復議的情況將會增加,去年已經出現了一些相關的案例。例如,一直以來,在以石油價格為參照的LNG長貿合同的價格和現貨價格方面,印度國有石油進口企業Petronet公司(印度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商)與卡塔爾天然氣公司始終存在異議。這主要是由于中長期合同存在的滯后效應所產生的,這一異議促使Petronet公司僅實現了100億立方米合同量中的70%。2015年,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談判,Petronet公司和卡塔爾液化天然氣公司之間達成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談判結果,即卡塔爾放棄Petronet公司因為沒有履行合約義務而需繳納的10億美元的罰款的主張。
(作者簡介:呂淼,供職于北京燃氣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