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霞
摘 要:翻轉課堂與“微課”正逐步進入中小學校實驗,對于促進教育方式變革,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培養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從微課程的屬性出發定義微課程,以自己開發的微課為載體,分析微課的作用及帶來的變革,期待評價機制的改變,實現微課本土化。
關鍵詞:微課程;語文課堂;評價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兩年前,我帶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一直做課前預習和導學單的設計應用。期盼通過導學單的方式,改變學生的預習現狀,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是經過一番實踐研究,發現學生僅僅把導學單當作任務,借助參考書完成作業,實際上預習能力、自主積累理解知識的能力,還是沒有任何提升。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把導學案換成簡單的預習要求,更多的時間放在課堂檢測單上。可是缺乏有效的預習指導,課堂檢測時效果并不明顯。于是,我們想,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在課下有效地指導學生的預習,從而改變課上的學習模式?
二、現狀
翻轉課堂和微課程、微視頻這樣的字眼逐漸的進入中國中小學教師的視野,很多教師被吸引,并慢慢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實踐。
但是這樣的課程并不容易大面積開展和應用。真正的原因是教師不善于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固有的教學模式不容易打破,實踐翻轉課堂需要對教師進行有效的指導。
三、關于微課:概念、特點
“微課”又名微型課程,是基于學科知識點而構建、生成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以“微視頻”為核心,包含與教學配套的“微教案”“微練習”“微課件”“微反思”等支持性和擴展性資源,從而形成動態生成與交互教學應用環境,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與傳統的教學網絡資源相比,“微課”資源的特點是“短、小、精、悍”。“微課”時長一般為5~8分鐘,非常符合學生的視覺駐留規律和認知學習特點。一堂“微課”資源容量在50M以內,適合在網上運行,且具有較大的開放性、生成性和可擴充性。“微課”基于學科教學知識點或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疑點內容進行選題、設計、拍攝和制作,主題突出、指向明確,讓學生能夠花最少的時間學到關鍵內容。“微課”的設計與開發過程本身就是教研過程,對課前備課、課堂實施、課后反思、教學研究等各環節都能提供有針對性的優質資源支持,有效提升了教師專業發展水平。
微課程,有什么作用?
首先,它翻轉了課堂,實現了“先學后教,當堂練習”的課堂目標,達到“課前預習,課中輔導”的高效結果,尊重了學生的思維規律,養成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其次,找到了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的突破口。因為短小所以精煉,因為短小所以可操作,學生可以在電腦、網絡上進行反復研讀,可能隨看隨停隨思,直至清楚明白。
微課程,帶來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變革,可以讓教師輕松起來,可以讓更多的學生自信起來,讓更多的學生成長起來。
四、探索課例
我們分別在小學一年級和四年級進行微課的探索,一年級做了課前預習和教查字典、認識標點符號等的微視頻。四年級做了課前預習、寫景作文教學指導等微課。通過探索發現,微課程的設計和制作需要團隊合作。因此,集體備課的優勢得以發揮。誰策劃、誰錄制、誰講解、誰合成、誰上傳……這是一個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資源共享的結果是教師受益,學生受益。
微課程不僅僅在課堂教學中得以應用,還可滲透到德育、美術、體育、音樂等多個領域中。
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困難。一是時間的限制。即使是團隊合作,一個星期也只能出一節微課,無法把微課常態化。二是缺乏專業指導。因為大家都是剛剛起步,沒有成體系的指導,只能依靠自己的探索。
五、本土實踐,改變評價機制
微課能否取代課堂?不能。我現在還是這樣認為。它相對于學科和學段而言的,中學遠比小學合適,理科比文科容易推進。語文學科的應用要選好知識點,因為語言文字的情感體悟更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微課要在傳統課堂上開花結果,要促進課程教學改革向縱深的方向發展,就需要建立教育評價的新機制。
要打破現有的誰是教師,就由誰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的傳統做法,建立一種新型的評價機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觀看自己任課教師的視頻來學習,也可以觀看其他老師的視頻來學習,只要能夠順利通過學習,都應該計算學分。這樣的一種機制,有利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對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金陵.用“學習任務單”啟動翻轉課堂教學[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3):20.
[2]金陵.課堂是這樣“翻轉”起來的[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