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翠微
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學會自主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生存所必需的能力。信息技術及網絡的發展為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因此,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符合新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新時代小學生應該具備的一種能力。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能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像并舉、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
1.多媒體課件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做事往往都從興趣出發,對于那些單調、枯燥的內容不感興趣,不愿主動去學。平時我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在上課時正確引導學生,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去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比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在導入部分,我讓學生在課件“校園一角”的實物上找出角,找到的角用圖形閃現一次。讓學生了解到在生活中到處都有角的身影,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與角有關的知識,對研究學習“角”產生濃厚的興趣。
2.課堂教學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
導入部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主動探究和求知的欲望。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集直觀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特點,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時,在學生利用轉換的思想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時候,教師巧妙利用動畫演示,通過平移、旋轉讓學生直觀地驗證了自己的拼接過程。這一演示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也更樂意去學。
二、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參與自主學習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到來,我們的課堂教學融入了信息技術,網絡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不僅能提高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還能夠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獲取更多的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開發。
身邊的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利用身邊的網絡資源學習,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運用信息技術的技能,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一位教師講解《圓周率》這一節內容之前,先要求學生自己利用網絡查詢并收集有關資料,通過整理資料,提出與圓周率有關的實際問題,再通過動畫課件演示,學生了解了圓周率,同時揭示了圓周率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通過網絡查詢并收集有關圓周率的資料的過程中,深深地體會到網絡互動交流式的學習環境,在今后的學習中上網學習成了學習的一種方式。
網絡資源內容豐富,為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的平臺。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查找學習資料,還可以在網絡上互相交流合作學習。現在每個班級都有了班班通網絡資源,班級有了QQ群和微信群等公共平臺,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與同伴交流學習心得,遇到困難發揮同伴互助功能,各抒己見,共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條形統計圖》一課的時候,在課下教師在群里發了一個討論題:“你知道哪個行業運用條形統計圖,有什么作用?你能用到條形統計圖嗎?”大約一刻鐘的時間,同學們紛紛開始發表自己的觀點,有的是上網查到的資料,有的是自己生活中的見聞,還有的是與長輩交流的答案。讓群里的各位都大開眼界。在網絡平臺的探究活動中,每一位學生都會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使用更加巧妙的辦法解決問題。同時,群里的每個人都受益匪淺,網絡自主學習的平臺受到學生的喜愛。
三、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自主學習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在平時的學習與生活中不斷積累而形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應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機遇和保障,使他們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利用網絡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為自主學習提供機會。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多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可以借助網絡完成學習活動,并在活動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例如,我在班級開展“天才小作家”活動,學生可以隨時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打字排版好,上傳到班級QQ空間里,大家來閱讀點贊評出優秀。然后再把優秀的文章發到老師的博客里,附上學生的照片,供學生和家長瀏覽。這樣的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另外,我還會利用網絡開展“故事大王”“小百科”等活動,也深受學生的喜歡。
總之,信息技術是一種新的輔助教育教學的手段和工具,它與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會起到任何傳統教學手段難以替代的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實踐的深入,認識的提高,信息技術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晨旭.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D].天津師范大學,2013.
[2]劉春水.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