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婷婷
摘 要: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古詩詞教學能夠讓學生通過朗朗上口的古詩詞,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誦讀國學經典,提升文化底蘊。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新課程改革的創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面臨著一些問題,就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創新教學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創新教學
提及古詩詞教學,多數學生腦海中浮現的都是老師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作者簡介、寫作背景、通篇翻譯、主旨歸納以及最后的熟讀背誦。而每一篇古詩詞都是作者智慧的結晶,穿越時空遺留下來的經典,如果按照統一的模式講授,豈不是丟棄了它們的真正價值?那么,針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我們該做出哪些方面的創新教學呢?
一、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創作背景包括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寫作這首詩詞時所處的境況,學生深入了解后會對理解這首詩有很大幫助,是古詩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但是在講授時如果一味地直接交代給學生,難免會有些唐突,學生也不易接受。考慮到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結合新課改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我倡導在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上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進來,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時代背景的處理上,我沒有將大量的信息灌輸給學生,而是交給學生去完成。如今信息資源異常豐富,小學生也已掌握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在學生搜集的過程中也是一種鍛煉,為新課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教師要明確自己解決的是古詩詞具有學術價值和學生不理解的地方,因此,針對創作背景這一方面,完全可以交給學生在課下進行,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也可以節省課堂時間。
例如,在講授《江畔獨步尋花》這首詩之前,我布置的作業是引導學生預習這首詩的作者和創作背景。因為這首詩的作者是學生都比較熟悉的杜甫,所以毫不費力就完成了我交代的任務,在上課時,我提問學生:“誰能夠給大家介紹一下杜甫?誰能給大家講一講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學生準備充分,而我只需要簡單總結一下,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了。
二、回歸解讀文本,幫助學生理解
文本是語文教學的根,特別是對于古詩詞而言,教師要從文本出發,才能引申出更多的含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卻一味地追求高、精、尖,盲目拔高,反而忽略了古詩詞的文本解讀,高屋建瓴,收效甚微。對此,教師首先要提升自身素質,想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可以,如果教師對這首詩詞的理解水平與學生處于同一水平線,那教學也就毫無意義可言了。建議教師重溫國學經典,夯實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只有教師具備創新能力,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例如,在講授《游園不值》這一課時,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引導學生賞析詩人所運用的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和“春色滿園關住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一經典詩句所傳達的引申義。只有回歸文本,才能在此基礎上創新,讓語文課堂真正具有價值,從而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
三、拓展提高,人人都是小詩人
由于課時限制,教材中選編的古詩詞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數量有限,但如果僅僅局限于這些古詩詞,學生的能力是得不到有效提高的。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輔相成的。特別是作文這一塊無論是在哪一階段都占據著半壁江山,倘若學生學習了古詩詞,深刻領會了其精髓,并且能夠熟練運用到作文中,使其逐漸豐滿充盈,豈不是一舉兩得的一件事情?更何況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學以致用才是最終目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拘泥于教材選編的古詩詞,更要豐富自己的閱讀量,比如,在學習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時了解一下王安石的其他詩歌,在學習《題西林壁》時閱讀一下同一類型的詩歌,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下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對一首詩的寫作手法進行賞析,讓學生據為己用,活學活用,通過模仿自己創作一首小詩,既可以對所學知識加深理解,進行有效的復習,也可以提高寫作能力。
例如,在講授《送元二使安西》這首送別詩后,我創設情境:假如你現在和你的親人、朋友、同學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要暫時分開一段時間,你在送別的時候十分舍不得,你能夠像王維一樣寫一首詩送給他嗎?于是,學生躍躍欲試,雖然起步有些艱難,但終于完成了屬于自己的第一首詩。
總而言之,古詩詞教學可以稱之為語文教學中的精髓,訓練得法,則會使其他幾個方面融會貫通,齊頭并進;若不得發,則會囿于傳統,不能將每首古詩詞的價值講出來講透,浪費它們的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重視起來,并且結合所學,發揮聰明才智,勇于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積極大膽的創新,使古詩詞教學不斷煥發新的光彩,讓學生愛上古詩詞,愛上語文課堂,人人都成為小詩人、小詞人!
參考文獻:
[1]吳曉靜.小學古詩詞的創新教學[J].讀寫算(教研版),2013(19).
[2]林泰山.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例談[J].讀寫算(教研版),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