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翛然
摘 要:學校和教師對課堂把握的重點逐漸轉移到讓學生主動學習并且自由思考中。不過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形成一種傳統怪圈,總是以增加教學時間、加班加點、采取大量的題海戰術以及灌輸知識等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這種怪圈嚴重束縛了學生,使得原本鮮活的學生主體變得沒有主見。從學生自身的主體內涵、缺失根源以及如何培養等角度深入研究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性;創造
一、對學生主體性的綜合剖析
科學正確的數學學習不僅僅是依靠學生的死記硬背,而是應該嚴謹對待數學學習,真正用心思考和作答。學生是整個課堂的參與者和思考者,而老師應該用自己對知識和主體性的把握來引導和協助學生。那么,數學課堂上的學生主體性該怎么理解和表現呢?那就必須結合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把握小學數學的課程特點和學生心理變化。
學生不僅是能自主學習的,還是能獨立自主和具有發明創造性地去學習。尤其是在數學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表現為積極參與教師安排的課堂活動,使用已有的生活常識理解所學內容,自主思考并利用自己的理解去探究新知識,不自覺地表現出謹慎嚴謹且積極的心理,變成數學課堂真正的主人
二、學生主體性整體維度的把握和引導
縱觀中外教育發展的歷史,大家在教育價值取向上的分歧首先表現為兩個維度:一是在歸屬上表現為重視課堂價值還是重視自身價值;二是在內涵方面表現為重視常識價值還是整體素質價值,如果僅僅注重其中的一個環節,就會導致學校教育缺少相對的獨立性,一味看重教育在推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方面的價值,也形成學生主體性的必然缺失。在中國的基礎教育教學中,教育價值主體性缺失,首先表現在教師對課堂教育方針的認識上。一部分教師對課堂的整體把握不科學,方法不正確,抹殺孩子的主體性。教育方針是教育的靈魂,貫穿于教育的整個過程,制約影響教育的其他因素,因此教師根據教材來決定教育辦法,決定教案教具和教學方案。根據教師的提示幫助學生鞏固已經掌握的常識,在現有的認知水平上鞏固他們的常識,如果教師是以常識的傳授為教育目標,課堂上教師就要將要點放在包括考試內容的練習上,并不斷排除對發明性和批評性思維等有協助的訓練。雖然學生學得看上去很簡便,但他們腦子里塞滿的是脫離實踐的常識。長此以往,學生會失去學習的愛好和動力,這就是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不重視,教師在教育中通常最重視的是學生對常識的把握情況。但是有些教師認為學生的特性與主體性發展與教師無關。這種教育觀念徹底疏忽了受教育者是較為主動的、有思維的,受教育者的許多愛好等被疏忽甚至摧殘抹殺了,這就使教師以及課堂對學生的主體性質疏忽了。
三、在教學實踐中引導主體性的發展
以培養學生主體性為基礎,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愛好,是最佳的辦法。數學課堂活動通常是從教師提出問題為開端的。教師的課堂提問應該切合教學內容,不應不切實際,這樣學生才能聯系生活實際去解決。為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生的特點。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從簡略的加減法教學,到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教學,到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教學,再到小學高年級一個數乘多位數的教學等,一定要倡議算法多元化的教育思想。倡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用不一樣的計算辦法得到計算結果,這是對小學數學教育中長期以來以教師進行計算為主觀念的挑戰,更表現了對學生獨立思維的尊重,有助于激起學生的發明創造性思維,解放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人教版小學試驗教材內容多,增添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經過對人教版小學試驗教材的使用情況調查,發現有超過半數的教師都覺得試驗教材有難度。 這首先是因為以往的數學教材內容都較為單一,觸及內容較少。而人教版數學試驗教材的規劃涉及了許多范疇,包括其他學科的常識和一些日常實際知識等。學生要學的東西增多了,學起來也就相對添加了難度,不過這也為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提供了契機。數學教師要充分使用人教版小學數學試驗教材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表現學生作為學生主體的效果。例如,教師在教育中能夠使用試驗教材的主題圖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己來提出自身對問題的疑惑之處,從而進行自主自立的思考和解決。教師要尊敬學生算法的多樣性,讓學生用自己的辦法做計算題。而不該以教會學生一兩種算法為意圖去算題,這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才會激發他們使用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去解決疑問,這個過程無疑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的最佳時機。
除此之外,數學教師還要依據人教版小學數學試驗教材的新特色和新內容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教育中要注意選用科學的教育辦法,能夠選用小組合作教育、選用情形教育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上聽講以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創造一個多彩多姿的課堂,讓學生參與到小學數學的教育當中。
綜上所述,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更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更尊重學生的主體位置,教材內容也更加豐厚,更重視與各學科的聯系,表現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不過教師還是要使用教材的優勢結合自身對學生主體性的正確理解,幫助學生培養主體性,促進課堂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紅萍.數學認知發展過程主體性教學策略初探[J].教學與管理,2006(33).
[2]周浩.自由:學生主體性發揮的前提[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