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軒
摘 要:素質教育的發展與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實施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新鮮的元素。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逐漸成為課堂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模式。主要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幾點解決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問題;解決策略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與抽象性十分強的學科,大部分小學生在學習時都會感到困難,而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可以有效地發散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其更好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但是在課堂的實踐教學中,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下面我就簡單分析一下。
一、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
由于大部分的小學生都喜歡展現自我,他們很少能考慮小組內其他成員的感受,這就使得在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時,數學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會滔滔不絕地說出自己的觀點,而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由于對數學問題的反應能力較慢,這就使得他們沒有發言的機會,更有甚者會羞于開口。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寄期待于同組中的優等生,不利于學困生的成長發展。
2.學生的合作不主動
合作的目的是讓學生在交流中都能發散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中,教師即使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大部分的學生還是采取自主思考的方式,還有的學生把小組討論的時間當成是說笑玩樂的機會,學生的合作不積極、不主動,導致教師無法順利地進行接下來的教學。
3.小組合作的時間不足
在有些數學課堂上,有的教師僅僅將合作學習當作一種形式,為了走個過場而讓學生采取合作討論的方式。往往教師將一個問題提出后,就讓學生立即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并且教師為了節省課堂的時間,在學生討論不久后便要求停止。小組合作的時間不足,或者是正在熱烈的討論中就被教師打斷,這就大大地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解決策略
1.合理分工,各司其職
合理分組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而組內成員的合理分工則是實現有效合作的基礎。因此,要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教師就要讓學生合理地分配組內成員的任務,使每個人都各司其職。我將學生按照綜合能力分成幾個小組,然后讓小組內的學生自由決定每個人都擔任什么職位,以便在合作學習時可以實現合作共贏。我在教學“相交與平行”時,在學生了解相交與平行的概念后,我便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相交與平行的現象。這時小組內的成員都在積極地討論。有的學生負責記錄整理,有的學生負責在課堂上回答問題。這樣的分組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2.積極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是新時期教育要求下的主要教學目標,也是學生發展的必備能力。因此,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使其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從而使學生具有合作意識。我在課堂教學中就十分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教學“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我沒有直接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以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并引導學生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入手。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與動手實踐操作,很快就找到計算方法,并得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通過合作討論,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心中充滿了自豪感與榮譽感,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3.教師適時參與,調控學習過程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人,但是這并不表示教師可以將課堂完全地交給學生。教師要作為引導者,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與價值,適時地參與學生的討論過程,積極地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思路與方向邁進。例如,我在教學“小數的加法與減法”時,就先利用學生熟悉的買東西引入,在得出了3.6+5.74=9.34,9.34-5.74=3.6,9.34-3.6=5.74這三個式子后,我便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探索小數加減法的運算規律,并讓學生根據之前學過的整數加減法列出相應的豎式。有的小組學生就按照個位對齊的方式列式,卻怎么也找不到相應的計算方法,于是我便引導學生:“我們知道這個算式是成立的,那么怎么列式才能得到這個正確的結果呢?說不定從小數點入手可以有一些發現呢。”學生思考后都恍然大悟,他們將所列的式子進行修改,將小數點對齊,果然式子看起來就順眼多了。這樣的思考與探索的過程有效地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有效地增強了自信心,活躍了課堂的氛圍。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師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中巧妙而合理地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進而讓學生在思考、討論、探索中學到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季秋霞.關于小學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3).
[2]紀振輝.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