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平
摘 要:小學數學是學生小學階段學習的重點學科之一,小學階段是小學生的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漸轉變的階段,因此,在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需要一座橋梁來溝通彼此,信息技術正是這樣一座橋梁。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整合,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有助于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教學整合;策略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解決數學問題的強有力的教學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進行有效整合,不僅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一、營造新型課堂環境,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能營造新型的課堂環境,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網絡上的交流互動,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年、月、日”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合作和自主學習的環境。教師提前制作好專題學習網站,內容可包括“萬年歷”“信息發布”“知識窗”等等。萬年歷用電子表格制作。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想要觀察的年份,并將觀察到的每個月的天數和計算出的全年的天數輸入在計算機,在“信息發布”欄發布自己的觀察結果。這樣,全班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由于每位學生是隨機選擇年份,這樣學生發布的信息中有很多年份是不一樣的,保持了多樣性,學生也可以打開“知識窗”了解世界上關于年、月、日的劃分以及閏年的來歷及科學道理。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評價,合理的反饋。在自評、互評、師評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和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能力。
二、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探索精神
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創設情境不僅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還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解與幾何圖形中的三角形相關的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質以及三角形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比如“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三角形的邊長進行測量,并對三角形的性質進行驗證,教師也可以向學生提出疑問:“如果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大于第三邊還可不可以組建成三角形?”學生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以及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和自己實踐操作的結果,從而驗證三角形的性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從而培養現實的探索精神,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三、降低教學難度,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地將平移、旋轉、疊加、漸變等動態效果清晰地呈現出來,讓學生直觀地感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小學生正處在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漸轉變的階段,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適當地降低教學難度,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從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獲得親身體驗,理解數學知識形成的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圓的面積”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利用“幾何畫板”將圓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等等,再將平均分成的若干份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清晰地體驗到隨著平均分的份數增多,得到的扇形的圓弧逐漸在變直,用分的扇形所拼成的圖形也就越接近長方形。在操作的過程中,小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由圓到拼成長方形的變化過程,經歷了知識產生和形成的探索過程,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從而降低了小學數學的教學難度,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自主性、能動性、合作性得到充分發揮,進而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李曉梅,林小亮.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有效整合的探索與實踐[J].小學數學教育,2010.
[2]徐向東.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指導[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