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學數學青島版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
設計本課時,我注重落實數學新課程標準新理念,結合市區《基于小學數學教材的核心概念研究》課題,按照情境串教學法基本流程,以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為目標,努力實現生本智慧課堂。教學中我注重把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感悟和發現乘法分配律,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數學模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等能力,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以下3點:(點擊)
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點擊)
下面,我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說說教學過程的設計:(點擊)
過程分析(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教材信息窗,以"種植花苗"為話題引入。出示教材信息窗,引導學生觀察情境,找出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教師相繼板書:
①芍藥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②芍藥和牡丹的種植面積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設計意圖:沿用教材情境引入新知,既保持了情境的整體性,學生自主發現信息并提出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概括等能力,也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研究規律,猜測規律
本環節共分三個層次:
層次一:解決問題,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芍藥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出示問題,學生獨立解決
(完成后,全班交流)師:誰來說說你的做法,老師幫你記錄下來。
板書:12×9+8×9 (12+8)×9
=
=
數形結合,理解算理(課件展示兩種算法)
初步感知:兩種算法雖然解題思路不同,算式也不同,但結果都是求出了芍藥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用同樣的學習方法解決“芍藥和牡丹的種植面積一共是多少平方米?”這問題,出示兩個算式。
設計意圖:解決紅點一兩個問題時,教師對學生出現的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數形結合,幫助學生理解,既便于學生在后面學習發現新的知識規律,同時又讓學生體驗到乘法分配律的知識存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
層次二:嘗試分類,觀察發現
仔細觀察:黑板上的四個算式,看看可以把它們分成幾類?理由是什么?
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討論。
全班交流:生到黑板上把算式分成2類,并說明這樣分的理由。
教師引導:
豎著看,左邊這一列什么特點,右邊呢?
……
層次三:溝通聯系,提出猜想
觀察發現:橫著看,左邊算式和右邊算式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會發現這兩個算式得數相等。教師及時總結:既然結果相同,這兩個算式中間可以用什么符號連接呢?這樣我們就發現了一個等式。
溝通聯系:引導觀察這些算式的特點,讓學生自己歸納、初步概括: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可以分別乘以這個數,結果一樣。
提出猜想:想一想這是偶然現象還是一種規律呢?
學生可能回答:偶然的或者是規律。
引導:這只是我們的猜想。出示:猜想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放手,給學生留足探究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嘗試分類,通過觀察比較左右兩邊算式的異同,溝通其聯系,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猜測探索意識。
三、合作探究,驗證規律
本環節共分兩個層次:
層次一:小組合作,舉例驗證
課件出示合作學習探究單,學生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
小組匯報驗證結果時,預設學生應該都會舉正例驗證,教師可引導再舉反例驗證。
層次二:字母表示,抽象概括
提問:像這樣形式的的等式寫的完嗎?(寫不完)
思考:你能用一個等式把所有具有這種特點的等式表示出來嗎?
重點講解:用字母表示
總結:剛才我們齊心協力,由猜想到驗證總結出的這個等式,就是一個重要的運算定律,它叫做乘法分配律。板書課題。 出示:乘法分配律的法則。(指讀)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經初步得出規律的基礎上,并不急于讓學生說出規律,而是繼續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機會:“你能用一個等式把所有具有這種特點的等式表示出來嗎?”繼續讓學生觀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討,感悟到等式的特點,驗證其內在的規律,從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猜想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驗證猜想的能力。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去發現、猜想、質疑、感悟、調整、驗證、完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四、鞏固拓展,應用規律
層次一:回顧思考,感受聯系
其實,今天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我們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回顧一下,哪部分知識的學習其實與乘法分配律有緊密的聯系?
課件展示多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豎式計算過程。結合乘法的意義,理解豎式中的乘法分配律。
層次二:順勢遷移,應用規律
解決紅點二: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
出示135×6+65×6 (40+4)×25 12×105
引導學生:觀察這幾道題,從原題的運算步驟上有什么不同?
這幾道題分別是一步運算、兩步運算、三步運算,如果選擇一道題做,你會選哪一道?為什么?
同學們的理由各不相同,各有道理,其實這三道題,都可以運用我們今天學習的乘法分配律使計算簡便。去試試吧。
讓學生獨立嘗試解決。
全班交流: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做的?
是怎樣應用乘法分配律?
教師對比總結。
設計意圖:本環節在教材出示的兩道例題基礎上加以補充,呈現的三道題是乘法分配律簡算的幾種不同形式,通過設疑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自主探究,應用所學的運算律解決問題,既學以致用,又進一步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應用價值,完善了原有的認知結構,還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的能力。
層次三:自主練習,應用拓展
基本練:填空。
變式練:火眼金睛辨對錯。
拓展練:兩車分別從北京和上海同時相向開出,約7小時相遇。
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基本題的設計,題型面向全體,使每個學生都能鞏固基本的方法和技能。變式練習和拓展練習的設計,注重思維的靈活性,關注學生的發展和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五、引導總結,構建網絡
本環節共分兩個層次:
層次一:暢談收獲,整體感知讓學生交流學習的收獲,引導學生梳理所學知識。層次二:回顧反思,建立模型引導學生根據課件,回顧反思探究的過程,從而總結歸納方法,總結出“觀察—猜想—驗證—結論”的探究的過程,為后面學生探究別的知識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