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名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受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往往瞬間生成教學資源,讓語文課堂教學天然解放。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洞察瞬間動態,思考教學生成,收獲亮點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語文教學
生成性教學是一個動態化教學過程,強調關注“人”,關注“生命教育”,實質是教學的自主性、完整性、豐富性。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符合小學語文學科特點和小學生身心規律,讓小學語文教學變為鮮活的生命教育,筆者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教學文本、教學朗讀三方面,把握語文生成性課堂主線,思考如何實現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價值。
一、具體目標,定位準確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三維目標意識,結合教學內容制訂教學目標、準確定位并描述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新課標中,只是制訂小學不同學段教學目標,對于每節課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學段教學目標是不好把握的,過于模糊、籠統。筆者建議,應結合每節課教學內容,依據學生學情,體現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準確定位具體教學目標。
如,《荷花》一課具體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雖然課文內容不多,但是卻有獨特的優美意境。三年級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對新事物接受也較快,對荷花也有很濃的興趣,課文對三年級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據此,筆者制訂課文三維教學目標:(1)掌握課文10個生字及其組成的詞語,能夠流利、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2)學習課文優美的語言,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看圖說話、寫話的能力;(3)反復閱讀課文,感悟課文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欣賞荷花的美麗,感悟荷花的特點,喚醒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體會課文中描寫荷花的獨特感受。筆者通過準確定位課文具體教學目標,是課堂有效生成的前提。
二、立足文本,適度拓展
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文本內涵,創設教學情境,以課文文本為生發點,依托教學情境啟迪學生思維,導引小學生入情入境,設身處地地感悟生活,對文本學習進行拓展延伸,有效生成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升華學生文本體驗。小學語文課堂適度拓展,是基于學生實際情況的拓展,是立足文本內涵的拓展,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把握學生課堂學習需求,尊重學生學習興趣,整合語文教學資源,拓展課堂教學時空,在教師的講解引導下,真切地生成課堂拓展教學。
如,在《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描述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愛,兒子從父親身上感受精神力量,筆者設計“愛心卡片”教學活動,讓學生填寫卡片,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愛;在《慈母情深》中,筆者給學生播放關于親情的歌曲,在歌曲情境導引下,讓學生懂得父母之愛,感悟寬廣、深沉的親情,書寫自己對父母的愛,寫下自己對父母想說的話。筆者基于文本內涵,設計主題式教學活動,讓學生立足文本內涵,適度拓展學習,有效生成知識,充分理解、感受、感悟文本內涵,體驗文本情感,將文本的真實寫照,轉化為感性情感升華,有機結合文本情感和內涵。
三、朗讀訓練,突出特色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是最直接的教學方式,將文本轉化為有聲語言,通過對課文朗讀訓練,突出語文教學特色,培養學生語感,積累基本語言,感悟課文文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夠用普通話,流利、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抓住朗讀主線,讓學生用情讀、用心讀,讀出文本文字,讀出文本文意,讀出文本情感,通過朗讀訓練,感知、領悟、習得語文。通過小學語文文本朗讀訓練,讓課堂充滿活力,調動學生朗讀積極性,促進學生語言發展,激發學生語文想象力,通過語文習得,掌握語文知識,領悟語文真諦,接受語文熏陶。
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通過初讀課文、細讀課文、再讀課文,實現對文本了解大意,理解內容,交流討論學習。在初讀課文時,讓學生自學朗讀,對課文進行整體把握,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在細讀課文中,筆者向學生提問“為什么課文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目,課文寫了什么內容?”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看課文1~3段寫了什么事,介紹了什么情況,從葉圣陶先生為“我”修改作文的事情出發,回答為什么幫“我”修改,如何修改,“我”的感受;在再讀課文中,感受葉圣陶先生平易真誠和一絲不茍的品格,體會作者對葉圣陶先生的敬佩之情。學生在朗讀訓練中,從“紅色的修改符號、改動后增添的小字、紅色的圈、鉤、直線、曲線,到作文的毛病,感受葉圣陶先生的認真、溫暖,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課文中的“幸福”。
小學語文課堂在新課標理念導引下,立足小學生認知規律,根據語文教學內容,制訂具體目標,定位準確教學,立足文本,適度拓展,朗讀訓練,突出特色,從生成性教學前提、教學活動到教學實踐,融匯整合語文教學要素,有效生成語文教學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丁建榮.小學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有效性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1.
[2]郭玉.關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生成性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5(A2).